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广告
广告
广告
广告
广告
广告
广告
广告
广告
广告

绿色计算的基石:绿色服务器如何引领可持续转型 (绿色计算的基本概念)

绿色计算的基本概念

绿色计算的基本概念

绿色计算是一种环境意识的计算方法,旨在减少对地球的负面影响。它涉及采用技术和实践,以提高能源效率、减少废物和温室气体排放。

绿色服务器是绿色计算的核心。服务器是数据中心的基础,消耗大量的能源。因此,实施绿色服务器策略至关重要,以实现可持续转型。

绿色服务器的好处

绿色服务器提供许多好处,包括:

  • 节能: 绿色服务器通过采用节能技术,例如高效电源和冷却系统,显著减少能耗。
  • 减少碳足迹: 通过节约能源,绿色服务器可以绿色服务器实施的最佳实践以下最佳实践有助于有效实施绿色服务器:

    • 选择节能硬件: 采购符合能源之星评级或其他能效标准的服务器和设备。
    • 优化资源利用: 通过服务器虚拟化和容器化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
    • 实施电源管理策略: 利用电源管理工具优化服务器的能耗。
    • 采用可再生能源: 探索使用太阳能或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为数据中心供电。
    • 监测和报告: 定期监测能耗并生成报告,以跟踪进度和识别改进领域。

    结论

    绿色服务器是实现可持续转型和创建更加环保的数据中心的基石。通过实施绿色服务器技术和最佳实践,企业可以大幅减少能源消耗、碳足迹和运营成本。通过拥抱绿色计算,我们可以为子孙后代创造一个更可持续的未来。


什么是绿色贸易

绿色贸易是指在贸易中预防和制止由于贸易活动而威胁人民的生存环境以及对人民的身体健康的损害,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贸易形式。

广义上来说,绿色贸易分国内绿色贸易和国际绿色贸易。

狭义上来说,绿色贸易就是指国际贸易中的绿色贸易壁垒。

绿色贸易与只关注市场上发生的费用的传统国际贸易不同,它将市场外的环境因素也考虑在内,扩充了贸易的成本范围,增加了环境成本和与之相关的社会成本两大内容。

其表现形式有:环境友好产品贸易、资源集约型产品贸易和安全健康产品贸易等等。

绿色贸易产生的背景及内容绿色概念是随着环境问题日渐突出而产生的。

上世纪60 年代,绿色运动在西方兴起,1972年由西方科学家、经济学家、教育家等知识界人士组成的罗马俱乐部公布了一份名为《增长的极限》的报告,对人类的困境提出警告:鉴于“世界环境在量方面的限度及超越限度的悲剧”,全球只能有几十年的增长,为此必须改变人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甚至社会组织。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概念,主张在不危及后代人满足环境资源要求的前提下,确保人类社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召开“地球峰会”,通过了《二十一世纪议程》,指出可持续发展是协调人与自然的正确方向。

由于认识到保护环境是人类一项迫切任务,绿色浪潮渐呈席卷之势。

绿色消费观念对人类的消费行为产生了重要的导向作用,消费者的绿色内生需求直接影响到厂商对生产技术的革新,有些发达国家的新产品中绿色产品的比例占到一半以上。

一些著名经济学家认为,传统的经济统计方式忽略了自然因素和环境因素,不能反映出经济可持续性,应该设计包含环境影响的指标,如“绿色GDP”等,对国民生产总值进行重新计算,将经济的环境成本从经济的外生变量纳入到内生变量。

绿色浪潮同时也影响到人类的政治生活,一些国家的环境组织演化为新兴政治力量–绿党,德国绿党甚至成为执政党之一。

由于对绿色产品的内生需求和各国环境水平的差异,在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大趋势的催生下,国际贸易中的环境问题被提到议事日程。

从上世纪60 年代起,一些经济学家开始研究国际贸易中的环境问题,到90年代绿色贸易已成为广泛讨论的议题。

绿色贸易与传统国际贸易只关注市场上发生的费用不同,它将市场外的环境因素考虑在内,扩充了贸易的成本范围,增加了环境成本和与之相关的社会成本两大内容。

环境成本是指国际贸易对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如能源、生物源性产品的贸易对大气、生物多样性等的破坏;社会成本是伴随环境成本产生并由于包括税收政策、劳工标准、竞争政策以至人权等社会政策失误而造成的后果。

由于这两类成本不能有效地内化到产品的价格中去,因而绿色贸易引发的问题实际就是如何解决国际贸易中的环境外部性问题。

从国际贸易的实践分析,上世纪80 年代末以来经济一体化、国际贸易区域化集团化趋势的深入发展对绿色贸易的盛行起了客观推动作用。

经济一体化推动了世界贸易额的增长,也加剧了区域之间的贸易竞争,美欧贸易集团在促进其内部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同时,采取非关税壁垒措施,提高区域外竞争对手的市场准入门槛来保护自身利益。

据统计,经过GATT乌拉圭回合前七轮谈判,成员方非农产品的平均关税已从40%下降到4.7%,然而,各种非关税壁垒措施却从上世纪60年代的800余种猛增加到80年代的 2500多种,其中尤其以推行“绿色贸易”(GreenTrade)——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保护动植物、生物多样性为名设置贸易壁垒措施的现象较为普遍。

西方发达国家所采取的主要手段是“绿色标志”制度,又称生态标志。

它由政府管理部门或民间团体按照严格的程序制定环境标准颁发给厂商,附印于产品及包装上,以向消费者表明该产品从研制、开发到生产、使用直至回收利用的整个过程均符合生态和环境保护要求。

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只有得到“绿色环境标志”才能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因而绿色标志又有“绿色通行证”之称。

绿色标志产生的时间不长,但发展十分迅速,1978年德国率先推出“蓝色天使”计划,随后,许多发达国家纷纷效仿,出现了诸如北欧四国的“白天鹅制度”、欧洲联盟的“EU制度”、加拿大的“环境选择制度”、日本的“生态标志制度”等。

从理论上分析,绿色贸易的提出与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外部性理论的创立直接相关。

1991 年新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罗纳德·科斯提出了外部性与产权理论,解释了经济的外部性–第三方承担成本问题,并因此获得了当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科斯的理论分析是从环境污染问题开始的,认为环境资源的产权不明使经济活动产生的环境成本得不到内化,解决方法是通过法律手段界定环境的产权,重新分配权利,保障公众福利,我们必须考虑各种社会格局的运行成本(不管它是市场机制还是政府管理机制),以及转成一种新制度的成本,既要避免无人承担的污染成本,又不损害净产值的最大化。

科斯理论为环境的经济分析提供了最具系统性的理论框架,在环境与经济之间建立起了有机的结合。

科斯之后的学者继承了以界定环境资源产权解决贸易的环境成本的新思路,但由谁界定这一难题引出理论界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从政治学现实主义的理论出发,主张利用经济实力和市场压力,迫使别国改变环境政策,达到国际贸易的公平竞争的目的;另一种则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认为国际贸易的内生变量之中应该包括环境,经济一体化会逐渐产生有益于促进环境的国际贸易规则,形成一系列防止过低或过高环境标准导致不公平竞争的制度安排,目前的贸易体制需要制定和补充有关国际贸易的环境规则和标准等内容,从制度上保证贸易的外部性影响趋向于零。

作为国际贸易的全球管理及协调机构,GATT/WTO 对环境保护的贸易影响最初持警惕态度。

1971年,GATT秘书处一份题为《工业污染控制与国际贸易》的报告从推动贸易自由化的角度提出:环境保护政策将成为国际贸易的障碍,有可能导致新的保护主义形式——绿色保护主义。

为考察环境政策对国际贸易产生的影响,同年11月GATT理事会成立“环境措施与国际贸易工作组”(EMIT),主要工作集中在:环保政策对GATT规则的执行、环境措施(如生态标签计划)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多边贸易规则与国际上达成的 200多个多边环境协定(MEAs)中的贸易条款之间的关系、对贸易产生影响的国家环境规则的透明度等问题。

此后二十年间随着与环境有关的贸易纠纷数量不断上升,特别是1991年举世瞩目的墨西哥向GATT诉美国金枪鱼案后,GATT/WTO的立场发生了微妙转变。

1994年4月签署的成立世界贸易组织马拉喀什协定,正式将环境保护、稀有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列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目标,决定成立贸易与环境委员会,“力争达到既保护环境又符合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的需要”。

2001年底的多哈会议更进一步,决定启动包括贸易与环境议题的新一轮贸易谈判。

多哈宣言主张就现存WTO规则与EMIT之间的关系、WTO 相关委员会与EMIT秘书处信息交流的程序和观察员地位的标准、减少和适当消除环境产品和服务的关税及非关税壁垒等展开谈判,指令WTO贸易与环境委员会对环境措施对市场准入的影响、对出于保护环境而提出的生态标签要求给予特别的关注。

WTO总部经济学家认为单纯的贸易制裁既无效果又不公平,不能解决任何问题,一定程度上代表了WTO目前对绿色贸易环境问题的立场。

WTO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首先是相关的争端不断出现,世贸组织成立后受理的第一起贸易争端案件就是关于采取保护环境的贸易措施是否适用于GATT有关规则,成员方对环境问题难以回避。

其次在WTO内部,发达国家在该问题上施加了一定的压力,它们认为贸易与环境委员会关注面太窄,不能将贸易、发展、环境有机地统一在一个框架里,在所有有关贸易实践中的环境问题上都没有提出建议和具体可行措施,欧盟声称不会放弃在WTO中建立所谓“绿色之窗”和对WTO规则、贸易与环境委员会机构进行改革的要求,目的是争取获得在WTO中采取特殊贸易措施的权力。

再次,非政府组织也发挥了一些作用。

1996年有欧洲国家政府支持背景的世界自然保护基金组织,在其内部建立了贸易、环境、可持续发展工作组;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也成立了以日内瓦为基地的贸易与可持续发展中心,专门从事国际贸易与环境间关系的研究,并试图影响WTO的谈判议程。

绿色贸易的构成绿色贸易应包括这样几个构成要素:第一,绿色原料和清洁生产。

企业在选择生产商品和技术,选用生产原料或制造过程中,尽量减少对环境保护不利的影响,大力发展清洁生产;第二,绿色消费和废弃处理。

在商品消费与使用过程中,尽量降低或引导消费者降低对环境的破坏;第三,绿色包装和绿色设计。

在产品及包装设计时,努力降低商品包装或使用的残余物,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第四,绿色服务。

以节省资源、减少污染的环保精神为服务导向;第五,绿色营销。

以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作为经营理念,以绿色文化作为价值观念,以绿色消费为经营宗旨和出发点,力求满足消费者的绿色消费需求。

绿色贸易的形成绿色贸易所迎合的是绿色消费。

要体现“绿色”,既要注重地球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也要实现企业自身利益、消费者和社会利益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统一,把绿色理念体现在产品、定价、分销和促销的策划与实施全过程中。

虽说绿色贸易增加了企业必要的环保投入,但同时也可以给企业带来可观的收益。

为了保护环境,全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对绿色产品实行一定的价格支持政策,有些绿色产品的销售价比普通产品高出50%-200%,这无疑给产品生产者带来较好的收入。

虽然保护环境与发展贸易都是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提高人类生活水平的主要方面,两者相辅相成,但是二者之间也存在着矛盾和冲突,主要表现为:(1)一味地追求自由贸易,造成了在经济利益驱动下的资源与能源的过分消耗以及不合理开发对环境的破坏;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以货物出口形式的污染转嫁以及通过直接投资渠道转移污染密集型企业;通过贸易与投资渠道转移对环境有害技术、设备、产品等。

(2)强化对环境的管理导致绿色贸易壁垒的产生,影响了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以及出口产品的市场准入等。

绿色贸易正是在人们正确认识环境与贸易的关系上,为解决环境与贸易的冲突而发展起来的。

我国也正在积极发展绿色贸易,通过提高出口产品中的绿色含量以突破国外的市场准入门槛和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同时在进口商品时,我国也应进行绿色把关,充分保护我国的环境与人民的健康。

我国绿色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1.生态环境方面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环境保护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但面临的环境形势仍然十分严重,我国很多中小型企业生产粗放,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污染较大;农业生产农药。

化肥施用过多过滥,导致农业资源污染和农材环境污染日益加重;一些外商投资企业披着“投资兴业”的外衣,将一批批污染密集型产业(如化丁、印染、电镀、农药等)向我国转移,一些矿产资源的乱采滥挖和盲目开发高污染)产品出口也给我国生态环境带来了可怕的灾难;再加上我同城乡生活污染严重,环保基础设施滞后。

全国有75%的湖泊明显受到污染。

在调查评价的10万km河段中,47%的河段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10%的河段污染严重,已丧失使用价值。

这些都使得我国污染物排放量还处在较高的水平,远远高于环境的承载能力,绿色贸易基石相对脆弱。

2.绿色技术方面绿色技术是指根据环境价值,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全部潜力的无污染技术,要求企业在选择生产技术、开发新产品时,必须考虑减少从生产原料开始到生产全过程的各环节对环境的破坏,即必须作出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生态平衡的选择。

我国很多企业非凡是中小企业生产工艺落后,设备陈旧。

目前我国绿色关键技术设备达到和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仅占15%,2/3的设备属于一般水平和落后水平。

我国绿色环保产品的总体水平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大多数产品落后发达国家20年左右,节约、综合利用资源的技术装备水平亟待提高,绿色贸易的技术保障相对薄弱。

3.绿色贸易壁垒方面绿色贸易壁垒又称环境壁垒,是指进口国政府以保护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人类健康为由,以限制进口保护贸易为目的,通过颁布复杂多样的环保法规、条例,建立严格的环境技术标准和产品包装要求,建立繁琐的检验认证和审批制度,以及征收环境进口税方式对进口产品设置的贸易障碍。

许多国家以保护环境和人类、动植物的生命健康与安全为名,通过立法制定繁杂的环保公约。

法律和法规,蓄意制定一系列苛刻的环保标准,对来自国外的产品或服务加以限制。

非凡是对于食品进口,目前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500多种农药在食品中的残留量制定了严格甚至苛刻的标准。

这些都已成为国际贸易健康发展的巨大隐患。

据统计,2003年我国因绿色贸易壁垒出口受阻的产品总值达500多亿美元。

我国绿色贸易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1.我国环保意识淡漠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缺乏对环境保护的应有重视,没有正确处理好环保与增长的关系,对外贸易一度给我国的生态环境带来很大的消极影响,至今这种影响仍不同程度地存在。

再加上我国环境保护政策不合理,如我国目前征收的污染物超标排污费与治理成本倒挂,实际上是用经济手段诱导排污单位购卖排污权,而不是促使其治理;又如乡镇集体矿山企业采矿时,缺乏统一开采掘规划和基本的环保措施,引起水土流失、森林和耕地受损、环境污染。

这些都使得我国的生态环境状况总体恶化,局部地区有加剧的趋势。

2.我国环保科技水平落后我国环保科技水平非常落后,主要表现在环保科技人员比例低,环保科技开发经费少,环保科研项目理论性太强,保护生态环境的各种工艺、材料、能源和设备推广非常缓慢。

导致我国“非绿”产品层出不穷。

3.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强烈一些发达国家披着保护环境的合法外衣,通过制定一系列复杂苛刻的环保标准,对来自我国的产品设置障碍,主要表现为制定与贸易有关的环境法律法规、绿色关税和市场准入、绿色技术标准、绿色环境标志、绿色包装制度、绿色卫生检疫制度等。

而涉及的产品绝大多数为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

原因之一是我国在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如纺织品、服装、陶瓷。

玩具、农产品、矿产品等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这些发达国家为了实行贸易保护,站在狭隘民族主义的立场上,以保护环境和人类、动植物生命健康安全为由,通过制定近乎严苛的环保法规和环境标准,来实施其对我国产品的贸易限制和歧视行为,使我国的优势产品被排斥在这些发达国家的市场之外。

以花生、茶叶、陶瓷的进口为例,英国等国要求花生酱的黄曲霉素含量不超过百万分之一;日本对茶叶中的农药残留量规定不超过百万分之零点二至零点五;美国等国现定陶瓷的含铅量不得超过百万分之七。

这对于我国的经济状况和技术水平而言,几乎是不可能达到的。

4.政治、经济、人文因素一些国家不愿看到我国的快速发展和逐步强大,千方百计实施贸易遏制政策,有时还以绿色贸易为名进行义务强加,于涉我国内政甚至侵犯我国主权。

当然,技术、产品与进口国雷同而对进口国的相关产业造成冲击也会导致我国绿色贸易发展的受阻。

此外,由于各国环境与技术标准的指标水平和检测方法不同,以及对检验指标设计的任意性,也会使环境和技术标准成为绿色贸易壁垒。

同时,我们也应当承认,这些西方发达同家在尊重和保障人权方面、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方面、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做得较好,而绿色贸易壁垒能更好地保障人类、动植物的生命安全与健康,因此,绿色贸易壁垒的产生与以人为本、生态至上的理念不无关系。

我国发展绿色贸易的对策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加强环境教育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建立相应研究机构,尽快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环境教育体系。

全面、广泛地宣传国际环保公约和国际环境标准等法规,非凡是由于日益增多的国际环保公约、协议、标准是各国行使绿色国际贸易壁垒的法律依据,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更应着重宣传。

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对绿色国际贸易壁垒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提倡绿色生活方式,让绿色概念深入人心,把环保导入企业经营决策中,增强企业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把绿色国际贸易壁垒给我们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变成全社会的动力,使全社会的每一成员都熟悉到应对绿色国际贸易壁垒的挑战,既是我国经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进入世界经济大家庭参与竞争的需要,大家应自觉地以实际行动往返应这一挑战。

2.坚持可持续发展为主导的工业化模式中国已确定可持续发展作为21世纪议程,在中共中心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心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明确提出了以可持续发展为主导的工业化模式。

在十六届三中全会的会议公报中强调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我们应制定针对绿色壁垒的国际市场开拓计划和发展策略,改变大量消耗资源、能源、污染环境的传统发展模式,推行以生态环境为中心的绿色增长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3.进行绿色设计,实施绿色营销产品设计要做到物尽其用,尽量采用标准化,尽可能不使用和少使用有毒有害的原料,以达到可分解。

可翻新重复使用、易拆卸、易回收、节省材料、尤毒无害的绿色目的。

企业应树立绿色营销观念。

绿色营销观念是伴随着全球绿色消费兴起的一种市场营销新思维,要求企业在进行市场营销过程中,要注重把消费者利益、企业利益和环境利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寓环保意识于企业的经营决策之中,重视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4.建立绿色技术支撑体系该体系主要内容是借鉴。

研发并着力推广绿色技术。

绿色技术是指根据环境价值来利用现代科技的全部潜力的技术。

般来讲,绿色技术包括用于消除污染物的环境工程技术。

对废弃物进行再利用的资源化技术和生产过程无废少废、生产绿色产品的清洁生产技术和生态农业技术。

我国应站在这些绿色技术的前沿,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绿色技术并着力推广应用,以带动我国绿色产品的生产,进而促进我国绿色产业和绿色贸易的发展。

5.科技先行,发展新技术环保产业进一步推动我国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提高我国环保科技水平,缩小与国际环保先进水平的差距,为我国环境保护提供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要加强环保科技的研究与产品的开发。

既要重视开发那些投资省、效益好的实用技术,也要注重发展高新技术,尤其要注重采用微电子、生物工程、新能源等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工艺和设备,提高环保产业的技术水平。

CLOS架构——新一代数据中心的网络架构

迎接未来:CLOS架构引领的数据中心网络新时代

在数据中心网络的演进历程中,面对流量模型的转变和资源需求的提升,国际标准化组织与业界巨头纷纷出击,推动了新一代数据中心架构的诞生。

这一架构的核心目标是构建一个虚拟化、扁平化的无阻塞云计算网络,其背后的关键特性——无阻塞交换、统一交换、虚拟化交换、透明交换和绿色交换,正逐步崭露头角。

无阻塞交换:迈向高性能网络的基石

随着数据中心资源池化的推进,服务器间频繁的资源调度和负载均衡使得东西向流量成为主导。

新一代CLOS架构下的无阻塞交换,正是为了解决这一挑战。

它通过消除带宽收敛比,确保数据中心内任意两点间的数据传输无阻碍,是构建高性能网络不可或缺的一环。

10G/40G:扁平化网络的构建者

为了实现扁平化网络,10G和40G速率的交换技术成为关键。

它们支持构建无阻塞的交换网络,使得数据中心内部通信效率倍增,为虚拟化应用提供了强大的网络支持。

统一交换:FCoE引领的融合之路

FCoE的出现,如同一道曙光,将IP网络与存储网紧密融合,通过统一的接口简化了网络结构,提升了管理效率。

通过无损以太网,FCoE确保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兼容性,帮助数据中心实现平滑的升级转型。

虚拟化交换:虚拟网络的新篇章

在虚拟化应用中,服务器和网络设备的虚拟化扮演着重要角色。

服务器虚拟化不仅支持多虚一和一虚多,网络设备虚拟化则涉及端口感知、多虚一与一虚多技术。

VEPA和VSU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提升了虚拟机性能,简化了网络管理,同时保障了业务的安全隔离。

绿色交换:节能与可持续的未来

绿色交换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对环境责任的体现。

通过FCoE和高速以太网接口,新一代网络架构减少了设备数量和能耗。

同时,低功耗芯片、智能电源管理和风道设计等措施,都在为绿色数据中心网络贡献力量。

总结来说,CLOS架构下的新一代数据中心网络架构,以其无阻塞、统一、虚拟化、透明和绿色的特点,正在塑造一个高效、灵活、可靠且环保的未来网络环境。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期待这一架构将数据中心带入一个全新的智能和可持续发展的时代。

就想知道国内做PaaS的厂商前景怎么样?

“云服务”是指在云计算的技术架构支撑下,对外提供的按需分配、可计量的IT服务,可用于替代用户本地自建的IT服务,按服务层次可分为IaaS、PaaS、SaaS。

PaaS介于IaaS和SaaS之间,随着云计算的深入发展,逐渐成为云计算技术和应用创新最活跃的领域。

PaaS行业产业链包括上游基础硬件和基础软件供应商,中游主要的的PaaS服务商以及下游的产品运营服务商。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阿里巴巴()、腾讯控股()、用友网络()、金蝶国际()、东软集团()、华胜天成()、优刻得()等

本文核心数据:云计算市场规模、PaaS市场规模

行业概况

1、定义

云计算是分布式计算的一种,指的是通过网络“云”将巨大的数据计算处理程序分解成无数个小程序,然后,通过多部服务器组成的系统进行处理和分析这些小程序得到结果并返回给用户。

“云”实质上就是一个网络,狭义上讲,云计算就是一种提供资源的网络,使用者可以随时获取“云”上的资源,按需求量使用,并且可以看成是无限扩展的,只需按使用量付费。

从广义上说,云计算是与信息技术、软件、互联网相关的一种服务,这种计算资源共享池叫做“云”,云计算把许多计算资源集合起来,通过软件实现自动化管理,快速提供资源。

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是从部署方式的角度对云计算进行的分类。

公有云,指基础设施由某一组织所拥有,面向公众或某一行业提供云计算服务的部署模式;私有云,是将云基础设施与软硬件资源部署在内网之中,供机构或企业内各部门使用的云计算部署模式。

混合云指,同时部署公有云和私有云的云计算部署模式。

而“云服务”是指在云计算的技术架构支撑下,对外提供的按需分配、可计量的IT服务,可用于替代用户本地自建的IT服务,按服务层次可分为IaaS、PaaS、SaaS。

关于IaaS、PaaS、SaaS这三者的区别,行业内的软件架构师们曾用披萨作为比喻进行解释。

假设一个餐饮业者,计划经营披萨店。店长可以选择从头到尾生产披萨,但是所需设备、资源和流程较多,因此店长决定外包一部分工作,购买他人的服务,现有三种可选方案:

1)方案一(IaaS):他人提供厨房、炉子、煤气,店长使用这些基础设施,自行烤制披萨。

2)方案二(PaaS):除了基础设施,他人还提供披萨饼皮,店长只需自己配料,让他人烤制。

即店长只参与了设计披萨的味道(海鲜披萨或者鸡肉披萨),他人提供平台服务,让店长的的设计实现。

3)方案三(SaaS):他人提供披萨成品。

店长只需参与销售环节,可以进行一定的包装设计。

上述三种方案即与IaaS、PaaS、SaaS形成了对应。

IaaS是云服务的最底层,主要提供一些基础资源,产品主要有Amazon EC2、Linode、Joynet、IBM Blue Cloud以及Cisco UCS等。

PaaS提供软件部署平台(runtime),抽象掉了硬件和操作系统细节,可以无缝地扩展(scaling)。

开发者只需要关注自己的业务逻辑,不需要关注底层。

产品主要有Google App Engine、Heroku以及Windows Azure latform等。

SaaS是软件的开发、管理、部署都交给第三方,不需要关心技术问题,可以即拿即用。

普通用户接触到的互联网服务,几乎都是SaaS。

产品有Salesforce sales cloud、GoogleAppsyiji IBM Lotus Live等。

而PaaS介于IaaS和SaaS之间,随着云计算的深入发展,逐渐成为云计算技术和应用创新最活跃的领域。

从应用场景来看,PaaS分为APaaS(Application PaaS,应用开发平台即服务)、IPaaS(Integration PaaS,集成平台即服务)、IoTPaaS(物联网平台即服务)、AIPaaS(人工智能平台即服务)、BDPaaS(大数据平台即服务)、DBPaaS(DataBase PaaS数据库平台即服务)、SOPaaS(Security and Operation PaaS,安全及运维平台即服务)等。

而从服务范围来看,PaaS又可以分为公有PaaS和私有PaaS。

2、产业链剖析:介于IaaS和SaaS之间

PaaS行业产业链包括上游基础硬件和基础软件供应商,中游主要的PaaS 服务商以及下游的产品运营服务商。

上游的laaS服务商为中游的PaaS服务商提供基础设施资源和服务,包括云主机、云储存、云网络、CDN、虚拟化硬件等。

中游PaaS服务商为下游的SaaS服务商提供数据库、应用开发、应用部署、应用运行、基础框架、中间件等服务。

下游的SaaS服务商提供的SaaS服务包括CRM、ERP、HRM、OA(财务管理)、内容服务、通信协作等。

行业发展历程:行业进入融合期

在PaaS行业早期,云计算厂商最先关注SaaS和laas,对PaaS的开发相对滞后。

2011-2012年间,AWS Beanstalk、RedHat Openshift、VMWare Cloud Foundry等PaaS平台陆续推出市场。

转折出现在2013年,dotCloud的Solomon Hykes第一次演示了Docker技术,提供了一种在Linux容器中运行应用的新方式。

随着云计算概念的热潮,阿里巴巴、华为等科技巨头在公有云PaaS领域层层加码,一批初创型PaaS服务公司涌现在市场中,PaaS加速应用推广。

发展至今,SaaS、laaS厂商的业务向PaaS市场渗透,云计算产业融合趋势越来越显著。

行业政策背景:政策环境利好

近年来,国务院、工信部等部门发布一系列云计算相关法规标准,一方面将用于指导云计算系统的设计、开发和部署,另一方面更是规范和引导云计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云计算服务能力水平(尤其是云计算安全方面)、以及规范市场秩序等。

数字化转型和产业升级是大势所趋,云计算作为数字经济的基石,有望依托政策拐点,率先迎来行业景气度的新一轮提升。

行业发展现状

1、公有云有望成为主要动力

随着经济回暖,全球云计算市场所受影响逐步减弱,至2021年已基本恢复到疫情前增长水平。

根据Gartner统计,2021年以laaS、PaaS、SaaS为代表的全球公有云市场规模达到3307亿美元,增速32.5%。

根据中国信通院数据,2021年中国云计算总体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市场规模达3229亿元,较2020年增长54.4%。

其中,公有云市场规模增长70.8%至2181亿元,有望成为未来几年中国云计算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

2、PaaS保持细分市场最高增速

根据中国信通院数据,2017-2021年,中国公有云PaaS虽然在三种类型的公有云服务市场中占据着最小的市场份额,但是近年来一直保持着各细分市场中最高的增长速度,2021年其市场规模增长至196亿元,增速为90.7%,占整体市场的份额由2017年的4.47%上升至2021年的15.04%。

注:上图环形图由内到外依次为2017-2021年数据。

3、技术赋能型PaaS占市场份额最大

根据海比研究院报告,PaaS具体可分为技术赋能型、应用开发型、集成服务型及底座支撑型四种类型。

其中,技术赋能型核心价值在于将技术赋能于前端的应用和业务,降低技术的使用门槛;应用开发型核心价值在于提升应用开发效率;集成服务型核心价值在于解决数据孤岛问题并深度挖掘数据价值;底座支撑型核心价值在于提供以云原生技术为主的底层技术支持。

总体来看,PaaS处于成长期,发展潜力巨大。

其中,2020年,技术赋能型市场规模达108亿元,占市场份额最大,为38.5%。

4、下游制造业市场占比最大

根据海比研究院数据,制造行业PaaS市场规模最大,约占12.1%的市场份额,主要由于制造业企业众多,且常采用均价较高的定制化PaaS。

行业竞争格局

1、区域竞争:北广杭深领跑全国

为客观反映各地云计算市场的发展状况,并衡量地方政府对云计算发展的引导作用,中国社科院战略研究所联合阿里云通过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PCA),针对中国大陆的城市及省级行政区构建了一套云计算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从云计算发展水平综合得分情况来看,中国大陆的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分为5个梯队,包括深圳、杭州、北京和广州4个云计算一线城市、成都等14个云计算二线城市、石家庄等80个云计算三线城市、德州等101个云计算四线城市和长治等138个云计算五线城市。

中国大陆的31个省级行政区,同样可根据云计算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得分分为5个梯队。

其中,第一梯队包括广东、浙江、北京和江苏,4省市对后续梯队省级行政区的优势显著;第二梯队包括山东、福建、四川、湖南、河北、上海、湖北;第三梯队为河南、辽宁、安徽、陕西;第四梯队包括贵州、江西、内蒙古、广西、山西、重庆、云南、天津、甘肃和黑龙江;第五梯队包括吉林、青海、海南、新疆、宁夏、西藏。

2、企业竞争:阿里云、亚马逊云科技、华为云为行业领导者

根据赛迪发布的《2021-2022 年中国PaaS市场研究年度报告》,从市场地位与发展能力两个维度对中国PaaS市场厂商竞争力进行评估,阿里云、亚马逊云科技、华为云处于市场领先地位。

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预测

1、新型数据中心构建版图

数据中心的构建和完善对云计算的发展极为重要。

新型数据中心是以支撑经济社会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为导向,以5G、工业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应用需求为牵引,汇聚多元数据资源、运用绿色低碳技术、具备安全可靠能力、提供高效算力服务、赋能千行百业应用的新型基础设施,具有高技术、高算力、高能效、高安全特征。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数据资源存储、计算和应用需求大幅提升,传统数据中心正加速与网络、云计算融合发展,加快向新型数据中心演进。

《新型数据中心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的发布有利于给我国云计算产业提供规划指导,有利于我国云计算产业极其配套措施的完善和协同发展。

根据《新型数据中心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我国将用3年时间,基本形成布局合理、技术先进、绿色低碳、算力规模与数字经济增长相适应的新型数据中心发展格局。

总体布局持续优化,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省内数据中心、边缘数据中心梯次布局。

技术能力明显提升,产业链不断完善,国际竞争力稳步增强。

算力算效水平显著提升,网络质量明显优化,数网、数云、云边协同发展。

能效水平稳步提升,电能利用效率(PUE)逐步降低,可再生能源利用率逐步提高。

2、PaaS发展趋势

未来,随着我国云计算技术和应用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PaaS行业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优乐评测网 » 绿色计算的基石:绿色服务器如何引领可持续转型 (绿色计算的基本概念)

优乐评测网 找服务器 更专业 更方便 更快捷!

专注IDC行业资源共享发布,给大家带来方便快捷的资源查找平台!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