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业务的连续性至关重要。宕机和数据丢失不仅会造成经济损失,还会损害客户信任。云服务器容灾备份是确保业务永不中断的关键战略。
云服务器容灾备份的最佳实践
以下是实施云服务器容灾备份的最佳实践:
-
创建定期备份:
定期备份云服务器至关重要,以防发生意外数据丢失或系统故障。使用自动化备份工具,以便可以安排备份,并根据需要增量备份文件。
-
选择合适的备份方式:
根据业务需求和预算,有各种备份方式可供选择。快照备份、镜像备份和文件级备份是常见的选项。选择最适合业务需求的选项。
-
备份到多个位置:
不要将所有备份都存储在一个位置。考虑将备份分散到多个云区域或本地存储。这提供了额外的保护层,以防一个位置发生故障。
-
定期测试恢复:
定期测试备份恢复过程以确保其有效运作至关重要。这将帮助识别和解决任何问题,并确保在需要时可以恢复数据。
-
实施自动化:
使用自动化工具可以减少管理备份过程的工作量。自动化备份、监控和通知可以简化操作并提高效率。
-
访问控制和安全性:
保护备份数据免遭未经授权的访问至关重要。实现访问控制措施,并使用加密和身份验证协议来保护数据。
-
制定恢复计划:
在灾难发生时,拥有一个明确的恢复计划至关重要。该计划应概述恢复步骤、关键人员职责和时间表。
云备份服务
多种云服务提供商提供云备份服务。这些服务提供按需使用的基于云的备份解决方案,可简化备份管理并减少基础设施成本。一些流行的云备份服务包括:
- Amazon Backup
- Microsoft Azure Backup
- Google Cloud Backup
- IBM Cloud Object Storage Backup and Restore
结论
实施云服务器容灾备份是确保业务连续性的关键。通过遵循最佳实践并利用云备份服务,企业可以减少宕机风险,保护数据并保障业务运营。定期备份、选择合适的备份方式、备份到多个位置、定期测试恢复和使用自动化工具是确保云服务器容灾备份计划有效性的关键要素。
云计算的可靠性和性能保障的关键要素是什么?
云计算的可靠性与性能保障是其成功应用的核心要素。
为实现这一目标,应采取一系列措施,如数据备份与恢复、高可用架构设计、容灾备份、硬件优化、软件优化和资源池化等。
通过这些方法,能够显著提升云计算平台的稳定性和效能。
数据备份与恢复机制是保障云计算可靠性的基础。
一旦发生数据丢失或损坏,能够迅速恢复数据,确保业务连续性不受影响。
高可用架构设计则确保了系统的稳定运行,即使部分组件出现故障,系统仍能维持正常服务。
容灾备份则进一步提升了系统的恢复能力,确保在灾难发生时,能够快速恢复服务,减少业务损失。
硬件优化与软件优化是提高云计算性能的关键。
硬件优化包括选择高效能服务器、存储和网络设备,以满足业务需求。
软件优化则涉及优化系统架构、算法和应用代码,提升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延迟。
资源池化技术则使得资源能够动态分配,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同时支持横向扩展,应对业务需求的波动。
在实际应用中,监控与反馈机制是持续提升可靠性和性能的保证。
通过实时监控系统运行状态,包括资源使用情况、性能指标和异常事件等,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根据业务需求和用户反馈进行优化调整,是提升云计算系统效能的重要途径。
持续优化不仅能够提升系统性能,还能够降低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综上所述,云计算的可靠性和性能保障依赖于一系列技术和管理措施的实施。
通过合理设计架构、优化资源使用、实施有效的监控与反馈机制,能够有效提升云计算平台的稳定性和效能,为业务的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两台云服务器如何做容灾?一台是 景安云主机,一台是电信云主机
在建立容灾备份系统时会涉及到多种技术,如:SAN或NAS技术、远程镜像技术、基于IP的SAN的互连技术、快照技术等。
这里重点介绍远程镜像、快照和互连技术。
远程镜像技术远程镜像技术是在主数据中心和备援中心之间的数据备份时用到。
镜像是在两个或多个磁盘或磁盘子系统上产生同一个数据的镜像视图的信息存储过程,一个叫主镜像系统,另一个叫从镜像系统。
按主从镜像存储系统所处的位置可分为本地镜像和远程镜像。
远程镜像又叫远程复制,是容灾备份的核心技术,同时也是保持远程数据同步和实现灾难恢复的基础。
远程镜像按请求镜像的主机是否需要远程镜像站点的确认信息,又可分为同步远程镜像和异步远程镜像。
同步远程镜像(同步复制技术)是指通过远程镜像软件,将本地数据以完全同步的方式复制到异地,每一本地的I/O事务均需等待远程复制的完成确认信息,方予以释放。
同步镜像使拷贝总能与本地机要求复制的内容相匹配。
当主站点出现故障时,用户的应用程序切换到备份的替代站点后,被镜像的远程副本可以保证业务继续执行而没有数据的丢失。
但它存在往返传播造成延时较长的缺点,只限于在相对较近的距离上应用。
异步远程镜像(异步复制技术)保证在更新远程存储视图前完成向本地存储系统的基本操作,而由本地存储系统提供给请求镜像主机的I/O操作完成确认信息。
远程的数据复制是以后台同步的方式进行的,这使本地系统性能受到的影响很小,传输距离长(可达1000公里以上),对网络带宽要求小。
但是,许多远程的从属存储子系统的写没有得到确认,当某种因素造成数据传输失败,可能出现数据一致性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目前大多采用延迟复制的技术(本地数据复制均在后台日志区进行),即在确保本地数据完好无损后进行远程数据更新。
快照技术远程镜像技术往往同快照技术结合起来实现远程备份,即通过镜像把数据备份到远程存储系统中,再用快照技术把远程存储系统中的信息备份到远程的磁带库、光盘库中。
快照是通过软件对要备份的磁盘子系统的数据快速扫描,建立一个要备份数据的快照逻辑单元号LUN和快照cache。
在快速扫描时,把备份过程中即将要修改的数据块同时快速拷贝到快照cache中。
快照LUN是一组指针,它指向快照cache和磁盘子系统中不变的数据块(在备份过程中)。
在正常业务进行的同时,利用快照LUN实现对原数据的一个完全的备份。
它可使用户在正常业务不受影响的情况下(主要指容灾备份系统),实时提取当前在线业务数据。
其“备份窗口”接近于零,可大大增加系统业务的连续性,为实现系统真正的7×24运转提供了保证。
快照是通过内存作为缓冲区(快照cache),由快照软件提供系统磁盘存储的即时数据映像,它存在缓冲区调度的问题。
互连技术早期的主数据中心和备援数据中心之间的数据备份,主要是基于SAN的远程复制(镜像),即通过光纤通道FC,把两个SAN连接起来,进行远程镜像(复制)。
当灾难发生时,由备援数据中心替代主数据中心保证系统工作的连续性。
这种远程容灾备份方式存在一些缺陷,如:实现成本高、设备的互操作性差、跨越的地理距离短(10公里)等,这些因素阻碍了它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目前,出现了多种基于IP的SAN的远程数据容灾备份技术。
它们是利用基于IP的SAN的互连协议,将主数据中心SAN中的信息通过现有的TCP/IP网络,远程复制到备援中心SAN中。
当备援中心存储的数据量过大时,可利用快照技术将其备份到磁带库或光盘库中。
这种基于IP的SAN的远程容灾备份,可以跨越LAN、MAN和WAN,成本低、可扩展性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基于IP的互连协议包括:FCIP、iFCP、Infiniband、iSCSI等。
容灾系统关键技术
在构建容灾备份系统时,涉及多种关键技术,例如SAN或NAS技术、远程镜像技术、基于IP的SAN互连技术、快照技术等。
本文将重点介绍远程镜像、快照和互连技术。
远程镜像技术是容灾备份的核心技术之一。
它在主数据中心和备援中心之间进行数据备份,通过在主从磁盘或磁盘子系统上创建数据的镜像视图,实现主从镜像存储系统的同步备份。
远程镜像又称为远程复制,能保持远程数据同步并实现灾难恢复。
远程镜像技术又分为同步远程镜像和异步远程镜像。
同步远程镜像要求主站点的所有I/O事务在远程复制完成确认信息后才能释放,实现数据的完全同步备份。
而异步远程镜像则在本地存储系统提供基本I/O操作完成确认信息后,将数据复制到远程存储系统,但可能存在数据一致性问题,通常采用延迟复制技术解决。
快照技术与远程镜像技术相结合,实现远程备份。
快照技术通过软件快速扫描要备份的磁盘子系统数据,建立快照逻辑单元号(LUN)和快照缓存,同时快速拷贝即将修改的数据块到快照缓存中。
快照LUN指向快照缓存和磁盘子系统中的不变数据块。
在正常业务进行的同时,利用快照LUN实现对原数据的实时备份,确保在不中断业务的情况下完成数据备份,大大提高了系统业务的连续性。
互连技术是连接主数据中心和备援数据中心的关键。
早期的远程容灾备份主要基于SAN远程复制,通过光纤通道FC连接两个SAN进行数据备份。
然而,这种方式存在成本高、设备互操作性差、地理距离短等问题。
目前,基于IP的SAN远程数据容灾备份技术逐渐兴起,利用基于IP的SAN互连协议,将主数据中心SAN中的信息通过现有的TCP/IP网络远程复制到备援中心SAN中。
在备份数据量过大时,可以利用快照技术将其备份到磁带库或光盘库中。
基于IP的SAN远程容灾备份成本低、可扩展性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互连协议包括FCIP、iFCP、Infiniband、iSCSI等。
扩展资料
容灾系统,对于IT而言,就是为计算机信息系统提供的一个能应付各种灾难的环境。
当计算机系统在遭受如火灾、水灾、地震、战争等不可抗拒的自然灾难以及计算机犯罪、计算机病毒、掉电、网络/通信失败、硬件/软件错误和人为操作错误等人为灾难时,容灾系统将保证用户数据的安全性(数据容灾),甚至,一个更加完善的容灾系统,还能提供不间断的应用服务(应用容灾)。
可以说,容灾系统是数据存储容灾备份的最佳实践
以下是实施云服务器容灾备份的最佳实践:
-
创建定期备份:
定期备份云服务器至关重要,以防发生意外数据丢失或系统故障。使用自动化备份工具,以便可以安排备份,并根据需要增量备份文件。
-
选择合适的备份方式:
根据业务需求和预算,有各种备份方式可供选择。快照备份、镜像备份和文件级备份是常见的选项。选择最适合业务需求的选项。
-
备份到多个位置:
不要将所有备份都存储在一个位置。考虑将备份分散到多个云区域或本地存储。这提供了额外的保护层,以防一个位置发生故障。
-
定期测试恢复:
定期测试备份恢复过程以确保其有效运作至关重要。这将帮助识别和解决任何问题,并确保在需要时可以恢复数据。
-
实施自动化:
使用自动化工具可以减少管理备份过程的工作量。自动化备份、监控和通知可以简化操作并提高效率。
-
访问控制和安全性:
保护备份数据免遭未经授权的访问至关重要。实现访问控制措施,并使用加密和身份验证协议来保护数据。
-
制定恢复计划:
在灾难发生时,拥有一个明确的恢复计划至关重要。该计划应概述恢复步骤、关键人员职责和时间表。
云备份服务
多种云服务提供商提供云备份服务。这些服务提供按需使用的基于云的备份解决方案,可简化备份管理并减少基础设施成本。一些流行的云备份服务包括:
- Amazon Backup
- Microsoft Azure Backup
- Google Cloud Backup
- IBM Cloud Object Storage Backup and Restore
结论
实施云服务器容灾备份是确保业务连续性的关键。通过遵循最佳实践并利用云备份服务,企业可以减少宕机风险,保护数据并保障业务运营。定期备份、选择合适的备份方式、备份到多个位置、定期测试恢复和使用自动化工具是确保云服务器容灾备份计划有效性的关键要素。
云计算的可靠性和性能保障的关键要素是什么?
云计算的可靠性与性能保障是其成功应用的核心要素。
为实现这一目标,应采取一系列措施,如数据备份与恢复、高可用架构设计、容灾备份、硬件优化、软件优化和资源池化等。
通过这些方法,能够显著提升云计算平台的稳定性和效能。
数据备份与恢复机制是保障云计算可靠性的基础。
一旦发生数据丢失或损坏,能够迅速恢复数据,确保业务连续性不受影响。
高可用架构设计则确保了系统的稳定运行,即使部分组件出现故障,系统仍能维持正常服务。
容灾备份则进一步提升了系统的恢复能力,确保在灾难发生时,能够快速恢复服务,减少业务损失。
硬件优化与软件优化是提高云计算性能的关键。
硬件优化包括选择高效能服务器、存储和网络设备,以满足业务需求。
软件优化则涉及优化系统架构、算法和应用代码,提升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延迟。
资源池化技术则使得资源能够动态分配,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同时支持横向扩展,应对业务需求的波动。
在实际应用中,监控与反馈机制是持续提升可靠性和性能的保证。
通过实时监控系统运行状态,包括资源使用情况、性能指标和异常事件等,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根据业务需求和用户反馈进行优化调整,是提升云计算系统效能的重要途径。
持续优化不仅能够提升系统性能,还能够降低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综上所述,云计算的可靠性和性能保障依赖于一系列技术和管理措施的实施。
通过合理设计架构、优化资源使用、实施有效的监控与反馈机制,能够有效提升云计算平台的稳定性和效能,为业务的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两台云服务器如何做容灾?一台是 景安云主机,一台是电信云主机
在建立容灾备份系统时会涉及到多种技术,如:SAN或NAS技术、远程镜像技术、基于IP的SAN的互连技术、快照技术等。
这里重点介绍远程镜像、快照和互连技术。
远程镜像技术远程镜像技术是在主数据中心和备援中心之间的数据备份时用到。
镜像是在两个或多个磁盘或磁盘子系统上产生同一个数据的镜像视图的信息存储过程,一个叫主镜像系统,另一个叫从镜像系统。
按主从镜像存储系统所处的位置可分为本地镜像和远程镜像。
远程镜像又叫远程复制,是容灾备份的核心技术,同时也是保持远程数据同步和实现灾难恢复的基础。
远程镜像按请求镜像的主机是否需要远程镜像站点的确认信息,又可分为同步远程镜像和异步远程镜像。
同步远程镜像(同步复制技术)是指通过远程镜像软件,将本地数据以完全同步的方式复制到异地,每一本地的I/O事务均需等待远程复制的完成确认信息,方予以释放。
同步镜像使拷贝总能与本地机要求复制的内容相匹配。
当主站点出现故障时,用户的应用程序切换到备份的替代站点后,被镜像的远程副本可以保证业务继续执行而没有数据的丢失。
但它存在往返传播造成延时较长的缺点,只限于在相对较近的距离上应用。
异步远程镜像(异步复制技术)保证在更新远程存储视图前完成向本地存储系统的基本操作,而由本地存储系统提供给请求镜像主机的I/O操作完成确认信息。
远程的数据复制是以后台同步的方式进行的,这使本地系统性能受到的影响很小,传输距离长(可达1000公里以上),对网络带宽要求小。
但是,许多远程的从属存储子系统的写没有得到确认,当某种因素造成数据传输失败,可能出现数据一致性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目前大多采用延迟复制的技术(本地数据复制均在后台日志区进行),即在确保本地数据完好无损后进行远程数据更新。
快照技术远程镜像技术往往同快照技术结合起来实现远程备份,即通过镜像把数据备份到远程存储系统中,再用快照技术把远程存储系统中的信息备份到远程的磁带库、光盘库中。
快照是通过软件对要备份的磁盘子系统的数据快速扫描,建立一个要备份数据的快照逻辑单元号LUN和快照cache。
在快速扫描时,把备份过程中即将要修改的数据块同时快速拷贝到快照cache中。
快照LUN是一组指针,它指向快照cache和磁盘子系统中不变的数据块(在备份过程中)。
在正常业务进行的同时,利用快照LUN实现对原数据的一个完全的备份。
它可使用户在正常业务不受影响的情况下(主要指容灾备份系统),实时提取当前在线业务数据。
其“备份窗口”接近于零,可大大增加系统业务的连续性,为实现系统真正的7×24运转提供了保证。
快照是通过内存作为缓冲区(快照cache),由快照软件提供系统磁盘存储的即时数据映像,它存在缓冲区调度的问题。
互连技术早期的主数据中心和备援数据中心之间的数据备份,主要是基于SAN的远程复制(镜像),即通过光纤通道FC,把两个SAN连接起来,进行远程镜像(复制)。
当灾难发生时,由备援数据中心替代主数据中心保证系统工作的连续性。
这种远程容灾备份方式存在一些缺陷,如:实现成本高、设备的互操作性差、跨越的地理距离短(10公里)等,这些因素阻碍了它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目前,出现了多种基于IP的SAN的远程数据容灾备份技术。
它们是利用基于IP的SAN的互连协议,将主数据中心SAN中的信息通过现有的TCP/IP网络,远程复制到备援中心SAN中。
当备援中心存储的数据量过大时,可利用快照技术将其备份到磁带库或光盘库中。
这种基于IP的SAN的远程容灾备份,可以跨越LAN、MAN和WAN,成本低、可扩展性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基于IP的互连协议包括:FCIP、iFCP、Infiniband、iSCSI等。
容灾系统关键技术
在构建容灾备份系统时,涉及多种关键技术,例如SAN或NAS技术、远程镜像技术、基于IP的SAN互连技术、快照技术等。
本文将重点介绍远程镜像、快照和互连技术。
远程镜像技术是容灾备份的核心技术之一。
它在主数据中心和备援中心之间进行数据备份,通过在主从磁盘或磁盘子系统上创建数据的镜像视图,实现主从镜像存储系统的同步备份。
远程镜像又称为远程复制,能保持远程数据同步并实现灾难恢复。
远程镜像技术又分为同步远程镜像和异步远程镜像。
同步远程镜像要求主站点的所有I/O事务在远程复制完成确认信息后才能释放,实现数据的完全同步备份。
而异步远程镜像则在本地存储系统提供基本I/O操作完成确认信息后,将数据复制到远程存储系统,但可能存在数据一致性问题,通常采用延迟复制技术解决。
快照技术与远程镜像技术相结合,实现远程备份。
快照技术通过软件快速扫描要备份的磁盘子系统数据,建立快照逻辑单元号(LUN)和快照缓存,同时快速拷贝即将修改的数据块到快照缓存中。
快照LUN指向快照缓存和磁盘子系统中的不变数据块。
在正常业务进行的同时,利用快照LUN实现对原数据的实时备份,确保在不中断业务的情况下完成数据备份,大大提高了系统业务的连续性。
互连技术是连接主数据中心和备援数据中心的关键。
早期的远程容灾备份主要基于SAN远程复制,通过光纤通道FC连接两个SAN进行数据备份。
然而,这种方式存在成本高、设备互操作性差、地理距离短等问题。
目前,基于IP的SAN远程数据容灾备份技术逐渐兴起,利用基于IP的SAN互连协议,将主数据中心SAN中的信息通过现有的TCP/IP网络远程复制到备援中心SAN中。
在备份数据量过大时,可以利用快照技术将其备份到磁带库或光盘库中。
基于IP的SAN远程容灾备份成本低、可扩展性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互连协议包括FCIP、iFCP、Infiniband、iSCSI等。
扩展资料
容灾系统,对于IT而言,就是为计算机信息系统提供的一个能应付各种灾难的环境。
当计算机系统在遭受如火灾、水灾、地震、战争等不可抗拒的自然灾难以及计算机犯罪、计算机病毒、掉电、网络/通信失败、硬件/软件错误和人为操作错误等人为灾难时,容灾系统将保证用户数据的安全性(数据容灾),甚至,一个更加完善的容灾系统,还能提供不间断的应用服务(应用容灾)。
可以说,容灾系统是数据存储容灾备份的最佳实践:
-
创建定期备份:
定期备份云服务器至关重要,以防发生意外数据丢失或系统故障。使用自动化备份工具,以便可以安排备份,并根据需要增量备份文件。
-
选择合适的备份方式:
根据业务需求和预算,有各种备份方式可供选择。快照备份、镜像备份和文件级备份是常见的选项。选择最适合业务需求的选项。
-
备份到多个位置:
不要将所有备份都存储在一个位置。考虑将备份分散到多个云区域或本地存储。这提供了额外的保护层,以防一个位置发生故障。
-
定期测试恢复:
定期测试备份恢复过程以确保其有效运作至关重要。这将帮助识别和解决任何问题,并确保在需要时可以恢复数据。
-
实施自动化:
使用自动化工具可以减少管理备份过程的工作量。自动化备份、监控和通知可以简化操作并提高效率。
-
访问控制和安全性:
保护备份数据免遭未经授权的访问至关重要。实现访问控制措施,并使用加密和身份验证协议来保护数据。
-
制定恢复计划:
在灾难发生时,拥有一个明确的恢复计划至关重要。该计划应概述恢复步骤、关键人员职责和时间表。
云备份服务
多种云服务提供商提供云备份服务。这些服务提供按需使用的基于云的备份解决方案,可简化备份管理并减少基础设施成本。一些流行的云备份服务包括:
- Amazon Backup
- Microsoft Azure Backup
- Google Cloud Backup
- IBM Cloud Object Storage Backup and Restore
结论
实施云服务器容灾备份是确保业务连续性的关键。通过遵循最佳实践并利用云备份服务,企业可以减少宕机风险,保护数据并保障业务运营。定期备份、选择合适的备份方式、备份到多个位置、定期测试恢复和使用自动化工具是确保云服务器容灾备份计划有效性的关键要素。
云计算的可靠性和性能保障的关键要素是什么?
云计算的可靠性与性能保障是其成功应用的核心要素。
为实现这一目标,应采取一系列措施,如数据备份与恢复、高可用架构设计、容灾备份、硬件优化、软件优化和资源池化等。
通过这些方法,能够显著提升云计算平台的稳定性和效能。
数据备份与恢复机制是保障云计算可靠性的基础。
一旦发生数据丢失或损坏,能够迅速恢复数据,确保业务连续性不受影响。
高可用架构设计则确保了系统的稳定运行,即使部分组件出现故障,系统仍能维持正常服务。
容灾备份则进一步提升了系统的恢复能力,确保在灾难发生时,能够快速恢复服务,减少业务损失。
硬件优化与软件优化是提高云计算性能的关键。
硬件优化包括选择高效能服务器、存储和网络设备,以满足业务需求。
软件优化则涉及优化系统架构、算法和应用代码,提升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延迟。
资源池化技术则使得资源能够动态分配,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同时支持横向扩展,应对业务需求的波动。
在实际应用中,监控与反馈机制是持续提升可靠性和性能的保证。
通过实时监控系统运行状态,包括资源使用情况、性能指标和异常事件等,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根据业务需求和用户反馈进行优化调整,是提升云计算系统效能的重要途径。
持续优化不仅能够提升系统性能,还能够降低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综上所述,云计算的可靠性和性能保障依赖于一系列技术和管理措施的实施。
通过合理设计架构、优化资源使用、实施有效的监控与反馈机制,能够有效提升云计算平台的稳定性和效能,为业务的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两台云服务器如何做容灾?一台是 景安云主机,一台是电信云主机
在建立容灾备份系统时会涉及到多种技术,如:SAN或NAS技术、远程镜像技术、基于IP的SAN的互连技术、快照技术等。
这里重点介绍远程镜像、快照和互连技术。
远程镜像技术远程镜像技术是在主数据中心和备援中心之间的数据备份时用到。
镜像是在两个或多个磁盘或磁盘子系统上产生同一个数据的镜像视图的信息存储过程,一个叫主镜像系统,另一个叫从镜像系统。
按主从镜像存储系统所处的位置可分为本地镜像和远程镜像。
远程镜像又叫远程复制,是容灾备份的核心技术,同时也是保持远程数据同步和实现灾难恢复的基础。
远程镜像按请求镜像的主机是否需要远程镜像站点的确认信息,又可分为同步远程镜像和异步远程镜像。
同步远程镜像(同步复制技术)是指通过远程镜像软件,将本地数据以完全同步的方式复制到异地,每一本地的I/O事务均需等待远程复制的完成确认信息,方予以释放。
同步镜像使拷贝总能与本地机要求复制的内容相匹配。
当主站点出现故障时,用户的应用程序切换到备份的替代站点后,被镜像的远程副本可以保证业务继续执行而没有数据的丢失。
但它存在往返传播造成延时较长的缺点,只限于在相对较近的距离上应用。
异步远程镜像(异步复制技术)保证在更新远程存储视图前完成向本地存储系统的基本操作,而由本地存储系统提供给请求镜像主机的I/O操作完成确认信息。
远程的数据复制是以后台同步的方式进行的,这使本地系统性能受到的影响很小,传输距离长(可达1000公里以上),对网络带宽要求小。
但是,许多远程的从属存储子系统的写没有得到确认,当某种因素造成数据传输失败,可能出现数据一致性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目前大多采用延迟复制的技术(本地数据复制均在后台日志区进行),即在确保本地数据完好无损后进行远程数据更新。
快照技术远程镜像技术往往同快照技术结合起来实现远程备份,即通过镜像把数据备份到远程存储系统中,再用快照技术把远程存储系统中的信息备份到远程的磁带库、光盘库中。
快照是通过软件对要备份的磁盘子系统的数据快速扫描,建立一个要备份数据的快照逻辑单元号LUN和快照cache。
在快速扫描时,把备份过程中即将要修改的数据块同时快速拷贝到快照cache中。
快照LUN是一组指针,它指向快照cache和磁盘子系统中不变的数据块(在备份过程中)。
在正常业务进行的同时,利用快照LUN实现对原数据的一个完全的备份。
它可使用户在正常业务不受影响的情况下(主要指容灾备份系统),实时提取当前在线业务数据。
其“备份窗口”接近于零,可大大增加系统业务的连续性,为实现系统真正的7×24运转提供了保证。
快照是通过内存作为缓冲区(快照cache),由快照软件提供系统磁盘存储的即时数据映像,它存在缓冲区调度的问题。
互连技术早期的主数据中心和备援数据中心之间的数据备份,主要是基于SAN的远程复制(镜像),即通过光纤通道FC,把两个SAN连接起来,进行远程镜像(复制)。
当灾难发生时,由备援数据中心替代主数据中心保证系统工作的连续性。
这种远程容灾备份方式存在一些缺陷,如:实现成本高、设备的互操作性差、跨越的地理距离短(10公里)等,这些因素阻碍了它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目前,出现了多种基于IP的SAN的远程数据容灾备份技术。
它们是利用基于IP的SAN的互连协议,将主数据中心SAN中的信息通过现有的TCP/IP网络,远程复制到备援中心SAN中。
当备援中心存储的数据量过大时,可利用快照技术将其备份到磁带库或光盘库中。
这种基于IP的SAN的远程容灾备份,可以跨越LAN、MAN和WAN,成本低、可扩展性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基于IP的互连协议包括:FCIP、iFCP、Infiniband、iSCSI等。
容灾系统关键技术
在构建容灾备份系统时,涉及多种关键技术,例如SAN或NAS技术、远程镜像技术、基于IP的SAN互连技术、快照技术等。
本文将重点介绍远程镜像、快照和互连技术。
远程镜像技术是容灾备份的核心技术之一。
它在主数据中心和备援中心之间进行数据备份,通过在主从磁盘或磁盘子系统上创建数据的镜像视图,实现主从镜像存储系统的同步备份。
远程镜像又称为远程复制,能保持远程数据同步并实现灾难恢复。
远程镜像技术又分为同步远程镜像和异步远程镜像。
同步远程镜像要求主站点的所有I/O事务在远程复制完成确认信息后才能释放,实现数据的完全同步备份。
而异步远程镜像则在本地存储系统提供基本I/O操作完成确认信息后,将数据复制到远程存储系统,但可能存在数据一致性问题,通常采用延迟复制技术解决。
快照技术与远程镜像技术相结合,实现远程备份。
快照技术通过软件快速扫描要备份的磁盘子系统数据,建立快照逻辑单元号(LUN)和快照缓存,同时快速拷贝即将修改的数据块到快照缓存中。
快照LUN指向快照缓存和磁盘子系统中的不变数据块。
在正常业务进行的同时,利用快照LUN实现对原数据的实时备份,确保在不中断业务的情况下完成数据备份,大大提高了系统业务的连续性。
互连技术是连接主数据中心和备援数据中心的关键。
早期的远程容灾备份主要基于SAN远程复制,通过光纤通道FC连接两个SAN进行数据备份。
然而,这种方式存在成本高、设备互操作性差、地理距离短等问题。
目前,基于IP的SAN远程数据容灾备份技术逐渐兴起,利用基于IP的SAN互连协议,将主数据中心SAN中的信息通过现有的TCP/IP网络远程复制到备援中心SAN中。
在备份数据量过大时,可以利用快照技术将其备份到磁带库或光盘库中。
基于IP的SAN远程容灾备份成本低、可扩展性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互连协议包括FCIP、iFCP、Infiniband、iSCSI等。
扩展资料
容灾系统,对于IT而言,就是为计算机信息系统提供的一个能应付各种灾难的环境。
当计算机系统在遭受如火灾、水灾、地震、战争等不可抗拒的自然灾难以及计算机犯罪、计算机病毒、掉电、网络/通信失败、硬件/软件错误和人为操作错误等人为灾难时,容灾系统将保证用户数据的安全性(数据容灾),甚至,一个更加完善的容灾系统,还能提供不间断的应用服务(应用容灾)。
可以说,容灾系统是数据存储备份的最高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