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服务器已成为现代 IT 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越来越多的组织采用云计算,了解和确保云服务器性能至关重要。性能测试是评估云服务器真实容量的关键步骤,可帮助识别瓶颈和优化性能。
云服务器性能测试的重要性
性能测试对于云服务器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 确定系统瓶颈:性能测试可以识别系统中影响性能的瓶颈,例如 CPU、内存、网络或磁盘 I/O 限制。
- 优化资源分配:通过性能测试,组织可以确定云服务器所需的资源量,包括 CPU、内存和存储空间,从而优化资源分配。
- 确保服务水平协议 (SLA):性能测试可以帮助组织确保云服务器满足服务水平协议 (SLA) 中规定的性能要求。
- 预测未来容量需求:性能测试结果可以为组织预测未来的容量需求提供见解,从而支持规划和预算。
云服务器性能测试方法
有几种不同的方法可用于测试云服务器性能,包括:
- 基准测试工具:使用第三方基准测试工具,如 WebBench 或 SysBench,可以衡量服务器在负载下的性能。
- 应用程序测试:部署实际应用程序并测量其在云服务器上的响应时间和吞吐量。
- 压力测试:模拟高并发请求或数据流量,以测试服务器在极端负载下的性能极限。
云服务器性能测试指标
在进行云服务器性能测试时,应考虑以下关键指标:
- 响应时间:用户请求处理所需的时间。
- 吞吐量:服务器每秒处理的请求数。
- CPU 利用率:CPU 使用的百分比,表明服务器的处理能力。
- 内存利用率:内存使用的百分比,表明服务器的存储容量。
- 磁盘 I/O:写入和读取磁盘数据的速度。
- 网络延迟:数据包从服务器发送到客户端所需的时间。
提高云服务器性能的技巧
通过性能测试发现瓶颈后,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提高云服务器性能:
- 调整实例:增加 CPU、内存或存储空间,以满足服务器的性能需求。
- 利用缓存:使用缓存技术来存储经常访问的数据,以减少对数据库或其他资源的访问。
- 优化代码:改进应用程序代码以提高效率并减少资源使用。
- 使用 CDN:使用内容交付网络 (CDN) 将静态内容分发到全球各地,以减少延迟。
结论
云服务器性能测试对于评估虚拟环境的真实容量至关重要。通过进行性能测试,组织可以识别瓶颈、优化资源分配、确保 SLA 要求并预测未来的容量需求。通过采用最佳实践和利用适当的工具,组织可以提高云服务器性能,从而支持业务增长和提供卓越的用户体验。
性能测试的内容
性能测试 在软件的质量保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包括的测试内容丰富多样。
中国软件评测中心将性能测试概括为三个方面:应用在客户端性能的测试、应用在网络上性能的测试和应用在服务器端性能的测试。
通常情况下,三方面有效、合理的结合,可以达到对系统性能全面的分析和瓶颈的预测。
应用在客户端性能测试的目的是考察客户端应用的性能,测试的入口是客户端。
它主要包括并发性能测试、疲劳强度测试、大数据量测试和速度测试等,其中并发性能测试是重点。
并发性能测试是重点并发性能测试的过程是一个负载测试和压力测试的过程,即逐渐增加负载,直到系统的瓶颈或者不能接收的性能点,通过综合分析交易执行指标和资源监控指标来确定系统并发性能的过程。
负载测试(Load Testing)是确定在各种工作负载下系统的性能,目标是测试当负载逐渐增加时,系统组成部分的相应输出项,例如通过量、响应时间、CPU负载、内存使用等来决定系统的性能。
负载测试是一个分析软件应用程序和支撑架构、模拟真实环境的使用,从而来确定能够接收的性能过程。
压力测试(Stress Testing)是通过确定一个系统的瓶颈或者不能接收的性能点,来获得系统能提供的最大服务级别的测试。
并发性能测试的目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以真实的业务为依据,选择有代表性的、关键的业务操作设计测试案例,以评价系统的当前性能;当扩展应用程序的功能或者新的应用程序将要被部署时,负载测试会帮助确定系统是否还能够处理期望的用户负载,以预测系统的未来性能;通过模拟成百上千个用户,重复执行和运行测试,可以确认性能瓶颈并优化和调整应用,目的在于寻找到瓶颈问题。
当一家企业自己组织力量或委托软件公司代为开发一套应用系统的时候,尤其是以后在生产环境中实际使用起来,用户往往会产生疑问,这套系统能不能承受大量的并发用户同时访问? 这类问题最常见于采用联机事务处理(OLTP)方式数据库应用、Web浏览和视频点播等系统。
这种问题的解决要借助于科学的软件测试手段和先进的测试工具。
举例说明:电信计费软件众所周知,每月20日左右是市话交费的高峰期,全市几千个收费网点同时启动。
收费过程一般分为两步,首先要根据用户提出的电话号码来查询出其当月产生费用,然后收取现金并将此用户修改为已交费状态。
一个用户看起来简单的两个步骤,但当成百上千的终端,同时执行这样的操作时,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如此众多的交易同时发生,对应用程序本身、操作系统、中心数据库服务器、中间件服务器、网络设备的承受力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决策者不可能在发生问题后才考虑系统的承受力,预见软件的并发承受力,这是在软件测试阶段就应该解决的问题。
大多数公司企业需要支持成百上千名用户,各类应用环境以及由不同供应商提供的元件组装起来的复杂产品,难以预知的用户负载和愈来愈复杂的应用程序,使公司担忧会发生投放性能差、用户遭受反应慢、系统失灵等问题。
其结果就是导致公司收益的损失。
如何模拟实际情况呢? 找若干台电脑和同样数目的操作人员在同一时刻进行操作,然后拿秒表记录下反应时间? 这样的手工作坊式的测试方法不切实际,且无法捕捉程序内部变化情况,这样就需要压力测试工具的辅助。
测试的基本策略是自动负载测试,通过在一台或几台PC机上模拟成百或上千的虚拟用户同时执行业务的情景,对应用程序进行测试,同时记录下每一事务处理的时间、中间件服务器峰值数据、数据库状态等。
通过可重复的、真实的测试能够彻底地度量应用的可扩展性和性能,确定问题所在以及优化系统性能。
预先知道了系统的承受力,就为最终用户规划整个运行环境的配置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并发性能测试前的准备工作测试环境:配置测试环境是测试实施的一个重要阶段,测试环境的适合与否会严重影响测试结果的真实性和正确性。
测试环境包括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硬件环境指测试必需的服务器、客户端、网络连接设备以及打印机/扫描仪等辅助硬件设备所构成的环境;软件环境指被测软件运行时的操作系统、数据库及其他应用软件构成的环境。
一个充分准备好的测试环境有三个优点:一个稳定、可重复的测试环境,能够保证测试结果的正确;保证达到测试执行的技术需求;保证得到正确的、可重复的以及易理解的测试结果。
测试工具:并发性能测试是在客户端执行的黑盒测试,一般不采用手工方式,而是利用工具采用自动化方式进行。
成熟的并发性能测试工具有很多,选择的依据主要是测试需求和性能价格比。
著名的并发性能测试工具有QALoad、LoadRunner、Benchmark Factory和Webstress等。
这些测试工具都是自动化负载测试工具,通过可重复的、真实的测试,能够彻底地度量应用的可扩展性和性能,可以在整个开发生命周期、跨越多种平台、自动执行测试任务,可以模拟成百上千的用户并发执行关键业务而完成对应用程序的测试。
测试数据:在初始的测试环境中需要输入一些适当的测试数据,目的是识别数据状态并且验证用于测试的测试案例,在正式的测试开始以前对测试案例进行调试,将正式测试开始时的错误降到最低。
在测试进行到关键过程环节时,非常有必要进行数据状态的备份。
制造初始数据意味着将合适的数据存储下来,需要的时候恢复它,初始数据提供了一个基线用来评估测试执行的结果。
在测试正式执行时,还需要准备业务测试数据,比如测试并发查询业务,那么要求对应的数据库和表中有相当的数据量以及数据的种类应能覆盖全部业务。
模拟真实环境测试,有些软件,特别是面向大众的商品化软件,在测试时常常需要考察在真实环境中的表现。
如测试杀毒软件的扫描速度时,硬盘上布置的不同类型文件的比例要尽量接近真实环境,这样测试出来的数据才有实际意义。
并发性能测试的种类与指标并发性能测试的种类取决于并发性能测试工具监控的对象,以QALoad自动化负载测试工具为例。
软件针对各种测试目标提供了DB2、DCOM、ODBC、ORACLE、NETLoad、Corba、QARun、SAP、SQLServer、Sybase、Telnet、TUXEDO、UNIFACE、WinSock、WWW、Java Script等不同的监控对象,支持Windows和UNIX测试环境。
最关键的仍然是测试过程中对监控对象的灵活应用,例如三层结构的运行模式广泛使用,对中间件的并发性能测试作为问题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许多系统都采用了国产中间件,选择Java Script监控对象,手工编写脚本,可以达到测试目的。
采用自动化负载测试工具执行的并发性能测试,基本遵循的测试过程有:测试需求与测试内容,测试案例制定,测试环境准备,测试脚本录制、编写与调试,脚本分配、回放配置与加载策略,测试执行跟踪,结果分析与定位问题所在,测试报告与测试评估。
并发性能测试监控的对象不同,测试的主要指标也不相同,主要的测试指标包括交易处理性能指标和UNIX资源监控。
其中,交易处理性能指标包括交易结果、每分钟交易数、交易响应时间(Min:最小服务器响应时间;Mean:平均服务器响应时间;Max:最大服务器响应时间;StdDev:事务处理服务器响应的偏差,值越大,偏差越大;Median:中值响应时间;90%:90%事务处理的服务器响应时间)、虚拟并发用户数。
应用实例:“新华社多媒体数据库 V1.0”性能测试中国软件评测中心(CSTC)根据新华社技术局提出的《多媒体数据库(一期)性能测试需求》和GB/T 《软件包质量要求和测试》的国家标准,使用工业标准级负载测试工具对新华社使用的“新华社多媒体数据库 V1.0”进行了性能测试。
性能测试的目的是模拟多用户并发访问新华社多媒体数据库,执行关键检索业务,分析系统性能。
性能测试的重点是针对系统并发压力负载较大的主要检索业务,进行并发测试和疲劳测试,系统采用B/S运行模式。
并发测试设计了特定时间段内分别在中文库、英文库、图片库中进行单检索词、多检索词以及变检索式、混合检索业务等并发测试案例。
疲劳测试案例为在中文库中并发用户数200,进行测试周期约8小时的单检索词检索。
在进行并发和疲劳测试的同时,监测的测试指标包括交易处理性能以及UNIX(Linux)、Oracle、Apache资源等。
测试结论:在新华社机房测试环境和内网测试环境中,100M带宽情况下,针对规定的各并发测试案例,系统能够承受并发用户数为200的负载压力,最大交易数/分钟达到78.73,运行基本稳定,但随着负载压力增大,系统性能有所衰减。
系统能够承受200并发用户数持续周期约8小时的疲劳压力,基本能够稳定运行。
通过对系统UNIX(Linux)、Oracle和Apache资源的监控,系统资源能够满足上述并发和疲劳性能需求,且系统硬件资源尚有较大利用余地。
当并发用户数超过200时,监控到HTTP 500、connect和超时错误,且Web服务器报内存溢出错误,系统应进一步提高性能,以支持更大并发用户数。
建议进一步优化软件系统,充分利用硬件资源,缩短交易响应时间。
疲劳强度与大数据量测试疲劳测试是采用系统稳定运行情况下能够支持的最大并发用户数,持续执行一段时间业务,通过综合分析交易执行指标和资源监控指标来确定系统处理最大工作量强度性能的过程。
疲劳强度测试可以采用工具自动化的方式进行测试,也可以手工编写程序测试,其中后者占的比例较大。
一般情况下以服务器能够正常稳定响应请求的最大并发用户数进行一定时间的疲劳测试,获取交易执行指标数据和系统资源监控数据。
如出现错误导致测试不能成功执行,则及时调整测试指标,例如降低用户数、缩短测试周期等。
还有一种情况的疲劳测试是对当前系统性能的评估,用系统正常业务情况下并发用户数为基础,进行一定时间的疲劳测试。
大数据量测试可以分为两种类型:针对某些系统存储、传输、统计、查询等业务进行大数据量的独立数据量测试;与压力性能测试、负载性能测试、疲劳性能测试相结合的综合数据量测试方案。
大数据量测试的关键是测试数据的准备,可以依靠工具准备测试数据。
速度测试主要是针对关键有速度要求的业务进行手工测速度,可以在多次测试的基础上求平均值,可以和工具测得的响应时间等指标做对比分析。
应用在网络上性能的测试重点是利用成熟先进的自动化技术进行网络应用性能监控、网络应用性能分析和网络预测。
网络应用性能分析网络应用性能分析的目的是准确展示网络带宽、延迟、负载和TCP端口的变化是如何影响用户的响应时间的。
利用网络应用性能分析工具,例如Application Expert,能够发现应用的瓶颈,我们可知应用在网络上运行时在每个阶段发生的应用行为,在应用线程级分析应用的问题。
可以解决多种问题:客户端是否对数据库服务器运行了不必要的请求?当服务器从客户端接受了一个查询,应用服务器是否花费了不可接受的时间联系数据库服务器?在投产前预测应用的响应时间;利用Application Expert调整应用在广域网上的性能;Application Expert能够让你快速、容易地仿真应用性能,根据最终用户在不同网络配置环境下的响应时间,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决定应用投产的网络环境。
网络应用性能监控在系统试运行之后,需要及时准确地了解网络上正在发生什么事情;什么应用在运行,如何运行;多少PC正在访问LAN或WAN;哪些应用程序导致系统瓶颈或资源竞争,这时网络应用性能监控以及网络资源管理对系统的正常稳定运行是非常关键的。
利用网络应用性能监控工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方面我们可以提供的工具是Network Vantage。
通俗地讲,它主要用来分析关键应用程序的性能,定位问题的根源是在客户端、服务器、应用程序还是网络。
在大多数情况下用户较关心的问题还有哪些应用程序占用大量带宽,哪些用户产生了最大的网络流量,这个工具同样能满足要求。
网络预测考虑到系统未来发展的扩展性,预测网络流量的变化、网络结构的变化对用户系统的影响非常重要。
根据规划数据进行预测并及时提供网络性能预测数据。
我们利用网络预测分析容量规划工具PREDICTOR可以作到:设置服务水平、完成日网络容量规划、离线测试网络、网络失效和容量极限分析、完成日常故障诊断、预测网络设备迁移和网络设备升级对整个网络的影响。
从网络管理软件获取网络拓扑结构、从现有的流量监控软件获取流量信息(若没有这类软件可人工生成流量数据),这样可以得到现有网络的基本结构。
在基本结构的基础上,可根据网络结构的变化、网络流量的变化生成报告和图表,说明这些变化是如何影响网络性能的。
PREDICTOR提供如下信息:根据预测的结果帮助用户及时升级网络,避免因关键设备超过利用阀值导致系统性能下降;哪个网络设备需要升级,这样可减少网络延迟、避免网络瓶颈;根据预测的结果避免不必要的网络升级。
对于应用在服务器上性能的测试,可以采用工具监控,也可以使用系统本身的监控命令,例如Tuxedo中可以使用Top命令监控资源使用情况。
实施测试的目的是实现服务器设备、服务器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应用在服务器上性能的全面监控,测试原理如下图。
UNIX资源监控指标和描述监控指标 描述平均负载 系统正常状态下,最后60秒同步进程的平均个数冲突率 在以太网上监测到的每秒冲突数进程/线程交换率 进程和线程之间每秒交换次数CPU利用率 CPU占用率(%)磁盘交换率 磁盘交换速率接收包错误率 接收以太网数据包时每秒错误数包输入率 每秒输入的以太网数据包数目中断速率 CPU每秒处理的中断数输出包错误率 发送以太网数据包时每秒错误数包输入率 每秒输出的以太网数据包数目读入内存页速率 物理内存中每秒读入内存页的数目写出内存页速率 每秒从物理内存中写到页文件中的内存页数目或者从物理内存中删掉的内存页数目内存页交换速率 每秒写入内存页和从物理内存中读出页的个数进程入交换率 交换区输入的进程数目进程出交换率 交换区输出的进程数目系统CPU利用率 系统的CPU占用率(%)用户CPU利用率 用户模式下的CPU占用率(%)磁盘阻塞 磁盘每秒阻塞的字节数
性能测试主要测什么
问题一:软件测试中性能测试需要关注什么性能测试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被测系统所处的操作系统环境,包括Windows、Unix或Linux等。
2. 服务器资源使用情况,如CPU、负载、I/O等。
3. 服务器的log信息,需要掌握cd、vi/vim、cat、grep、tail等命令。
4. 进程使用的虚拟内存和物理内存,可以通过cat /proc/pid/status命令查看。
5. 文件系统空间占用情况,可以使用find命令进行查找。
问题二:软件性能测试需要会什么性能测试工程师需要掌握以下技能:1. 网络方面知识,如TCP/IP协议、HTTP协议等。
2. 数据库方面知识,如Oracle、SQL Server、MySQL等。
3. 操作系统知识,如Linux或Windows等。
4. 脚本编写能力,如Shell脚本。
5. 性能测试工具、资源监控工具和瓶颈定位工具的使用。
6. 对Java或等编程语言有一定的了解。
问题三:性能测试应该做哪些准备1. 环境搭建:根据实际需求搭建与用户上线环境一致的测试环境。
2. 数据准备:模拟真实用户数据,每个用户可能有不同的配置。
3. 脚本编译:根据业务流程编写并编译性能测试脚本。
4. 脚本执行:使用规划好的用户数执行脚本,持续时间要足够长。
5. 收集日志:在执行脚本后收集日志和报表文件,如LR报告、数据库AWR日志等。
6. 分析结果:分析日志和报表,找出性能瓶颈或性能指标结果。
7. 生成报告:整理总结性能测试活动,输出测试报告。
问题四:要做好性能测试,该掌握些什么?1. 精通性能测试的基本概念、过程和方法论。
2. 掌握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原理。
3. 熟悉至少一种数据库产品,如SQL Server或Oracle。
4. 熟悉至少一种操作系统原理,如Windows或Linux。
5. 熟悉至少一种Web服务器产品,如Apache。
6. 熟悉至少一种应用服务器产品,如Tomcat。
7. 了解TCP/IP协议和HTTP协议。
8. 了解大型企业应用的部署架构和应用架构。
9. 了解知名大型Web应用、高并发量、高流量、实时响应要求高的超大规模网站的架构和优化历程。
10. 熟悉统计学的基础知识和实验设计方法。
11. 熟悉所测试行业的业务知识和用户场景。
12. 具备大量的实际性能测试和优化经验。
13. 积极参与各类圈子、社团的讨论和交流、分享。
问题五:性能测试的内容性能测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客户端性能测试、网络性能测试和服务器端性能测试。
通过有效、合理地结合这三个方面,可以对系统性能进行全面分析和瓶颈预测。
问题六:软件性能测试的目的性能测试的目的是验证系统是否达到用户提出的性能指标,发现系统中存在的性能瓶颈,并进行系统优化。
问题七:软件测试一般都用到哪些工具测试工具主要包括:测试管理工具、功能测试自动化工具、性能测试工具、单元白盒测试工具、安全测试工具等。
问题八:手机软件的测试主要有哪些方面去测试,性能测试用什么去测试好?手机软件测试的主要方面包括功能测试、性能测试、稳定性测试、安全测试、兼容性测试、网络环境测试、位置定位测试等。
性能测试可以使用如LoadRunner、Robot等工具。
问题九:测试主板性能的软件有哪些测试主板性能的软件有WinBench 99等,可以用来测试各个部件的性能。
问题十:app的性能测试到底是测什么意思app的性能测试主要关注包体大小、CPU占用率、图片处理器每秒刷新的帧数、内存使用、电量、流量等方面。
如何在服务器上测试软件
天互数据 为您解答服务器测试方法 服务器测试方法分为两个大方面,性能测试与功能测试。
我们在性能测试方面采用了新的测试方法,主要分为文件测试、数据库性能测试与Web性能测试三个方面。
其中,文件性能与数据库性能采用美国Quest软件公司的Benchmark Factory负载测试和容量规划软件,Web性能测试则使用了Spirent公司提供的Caw WebAvalanche测试仪。
一、性能测试1、文件性能测试方法Benchmark Factory软件能按照文件读写的关键指标定制事务。
软件最大支持1000个虚拟客户。
本次测试环境包括10台配置为PIII800/128MB内存/20G硬盘以上的客户端,它们用来模拟虚拟用户。
控制台为配置是PIII 850/128MB内存/40G硬盘的Acer笔记本电脑。
交换机为带有两个千兆GBIC接口、24个10/100M自适应端口的Cisco 2950,客户端与控制台通过100M网卡连到交换机上,被测服务器则通过千兆光纤网卡与交换机相连接。
被测服务器均安装带SP4的Windows 2000 Advanced Server操作系统,在所有三项性能测试中都统一RAID级别为5。
在具体测试方案设置上,测试软件把决定文件读写操作的关键因素设定为:读/写、随机/顺序、操作块大小、对象大小四个。
在本次测试中,考虑到我们设有单独的数据库及Web测试项目,所以在文件测试中,我们把目标确定为测试服务器基本的I/O性能,这主要由网络接口、系统带宽、磁盘子系统等几大部分所决定。
同时,从几部分的作用看,以大操作块读写大对象文件,小操作块读写小对象文件,较能反映服务器最基本的I/O性能,即“大操作块读写大文件”对系统带宽、缓存的考察,以及“小操作块读写小文件”对磁盘子系统、网络接口的考察。
最终我们确定的四个事务是:大文件顺序读写(操作块8KB,对象文件80% 500KB、20% 1MB) 大文件随机读写(操作块8KB,对象文件80% 500KB、20% 1MB) 小文件随机读(操作块1KB,对象文件80% 1KB、10% 10KB、10% 50KB) 小文件顺序写(操作块1KB,对象文件80% 1KB、10% 10KB、10% 50KB) 每个事务的用户数均以固定步长逐渐增加,最大可增加到1000个虚拟用户。
其中,“大文件顺序读写”事务的用户数按照40的步长从1可增加到400个(测试至强服务器)或200个(测试TUALATIN服务器),其他事务则将用户数按照100的步长从1增加至1000。
我们期望得到其在不同用户数时被测服务器的性能表现。
总体上其走势及峰值反映了该服务器的性能。
每项事务均运行三次,每次之间被测服务器进行重启,最终结果为三次平均值。
2、数据库性能测试方法 “乘机安全小贴士”安全出行要重视数据库性能测试同样使用了Benchmark Factory 软件,测试环境如同文件性能测试。
测试时,在被测服务器上安装SQL Server 2000使用企业版。
首先在被测服务器上创建新的数据库,通过使用Benchmark Factory预定义的Database Spec项目向数据库中创建表,装载数据。
在服务器端创建以CPU计算为主的存储过程,通过10台客户机模拟用户、按照40个虚拟用户的步长递增到400 个用户,执行该存储过程。
结果是以获得的每秒事务数(TPS)衡量服务器的数据库事务处理能力。
整个测试分为三次,每次之间重新启动被测服务器,最终取三次平均值作为评价结果。
3、Web性能测试方法Web性能测试工具是由Spirent公司提供的Caw WebAvalanche。
WebAvalanche 模拟实际的用户发出HTTP 请求,并根据回应给出具体的详细测试结果。
它有以下特点:能够模拟成百上千的客户端对服务器发出请求;能够模拟真实的网络应用情况,比如网站在高峰期的访问量应该是动态的维持,有新客户端的加入,同时也有原客户的离去,访问量不是固定不变的;可以产生个连接/秒请求量,足以满足测试的需要;测试项目丰富,有访问请求的成功失败数,有URL和页面的响应时间,有网络流量数,还有HTTP和TCP协议的具体情况。
测试时,被测服务器与WebAvalanche上都装有千兆光纤网卡,两网卡通过光纤直接连接。
监控端(配置为PIII 1GHz/128M内存/20G硬盘)安装了带SP4的Windows 2000 Server,该监控端与WebAvalanche 通过交叉线直连。
在监控端通过Web浏览器配置WebAvalanche,在被测服务器安装了SQL Server 2000企业版,并用微软的IIS建立了Web服务器。
测试分为静态性能与动态性能两部分。
主要是因为在实际的Web应用中,有的站点静态内容居多,提供的服务也绝大多数是静态的,因此,他们就会特别的关心服务器静态性能;同样,有的站点提供的服务交互性的内容居多,他们就会更关心服务器的动态性能。
被测网站中页面大小及静态、动态页面所占比例均参照实际网站得出,整个网站静态、动态页面所占比例是70%和30%,使用的动态页面类型为ASP。
请求页面样本的文件大小分布比例与整个网站的相同。
静态性能测试模拟发出的均是静态页面请求。
在测试动态性能时,动态页面的访问请求占20%,其余80%为静态页面请求。
我们根据实际的Web 服务器一天中的运行情况建立了一个服务器页面请求模型,该模型由4个阶段组成,第一阶段是预热阶段,WebAvalanche发出的请求量由0慢慢上升到 200;第二阶段是逐步加压阶段,请求量逐步累加到最大值8200;第三阶段是动态维持阶段;第四阶段是下降阶段,请求量由最大值迅速下降为0。
其中,最大请求量略大于实际服务器能够提供的事务处理量。
被测服务器的静态与动态测试分别测试三遍,每遍之间被测服务器和测试仪均重启,结果取三次的平均值。
由此可见,此服务器测试方法立志于最终结果的准确性。
二、功能测试在功能测试方面,我们对被测服务器的可扩展性、可用性以及可管理性进行了综合评价,其中可扩展性包括硬盘、PCI槽以及内存等的扩展能力,可用性包括对热插拔、冗余设备(如硬盘、电源、风扇、网卡等)的支持,可管理性则指的是服务器随机所带的管理软件。
我们在对服务器进行总体评价时,综合了性能、功能和价格三方面因素,依据《网络世界》所做的用户调查结果,分别给予不同权重,性能占50%,功能占40%,而价格则占10%。
在分析性能时,数据库性能占其中的50%,而文件性能占30%,Web性能占20%。
综上所述,这种全新的服务器测试方法更够更准确更直接的对服务器进行测试,而且数据更加精确。
希望能给又需要的读者朋友带来一定的帮助。
希望能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