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虚拟环境中,云服务器的性能对于确保应用程序的平稳运行至关重要。由于虚拟化技术固有的复杂性,可能会出现各种瓶颈,影响云服务器的性能。本文将探讨常见的虚拟环境瓶颈,并提供针对各种问题的诊断和解决方案。
常见的虚拟环境性能瓶颈
- CPU 瓶颈:虚拟机(VM)使用的 CPU 资源超过了底层物理主机的容量。
- 内存瓶颈:VM 使用的内存超过了物理主机的可用内存容量。
- 存储瓶颈:VM 访问的存储设备(例如,SSD 或 HDD)遇到读写速度不足或延迟问题。
- 网络瓶颈:VM 与外部网络连接时遇到带宽不足或延迟问题。
- 虚拟化开销:虚拟化技术本身会引入一些开销,这可能会对 VM 的性能产生负面影响。
诊断和解决瓶颈
CPU 瓶颈诊断:检查 VM 的 CPU 使用率,如果持续高于 80%,则可能存在 CPU 瓶颈
性能测试的方法及步骤
性能测试是确保系统性能高效的关键环节,它从用户体验出发,通过专业的工具验证系统是否达到预期的性能指标。
测试主要关注系统在正常和峰值交互量下的表现,寻找可能的瓶颈,以优化用户体验。
其中,前段性能评测是测试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结合实际使用习惯设计性能模型,并选取典型业务场景进行测试,以便找出系统瓶颈,为调优提供依据。
性能测试主要分为三类:性能测试、负载测试和压力测试。
性能测试评估系统在实际业务压力下的表现,负载测试通过逐渐增加压力直到系统饱和,寻找处理极限;压力测试则关注系统在高负荷下的稳定性。
测试的关键指标包括响应时间、吞吐量和服务器资源占用,如CPU使用率、内存占用等。
测试方法包括基准测试、负载测试和稳定性测试。
基准测试提供系统在理想情况下的性能参考;负载测试查找性能极限;稳定性测试则检验系统在高负载下的持续运行能力。
测试步骤涉及理解用户需求、分析系统架构、创建性能模型、编写和执行测试用例,记录各项性能指标。
性能测试内容
性能测试在软件的质量保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涵盖的内容丰富多样。
性能测试通常包含三个方面:客户端性能测试、网络性能测试和服务器端性能测试。
通过三方面有效的结合,可以实现对系统性能的全面分析和预测瓶颈。
客户端性能测试
客户端性能测试旨在评估应用的性能,测试入口为客户端。
测试内容包括并发性能测试、疲劳强度测试、大数据量测试和速度测试。
并发性能测试尤其关键,它是通过负载测试和压力测试,即逐步增加负载,直至达到系统的瓶颈或无法承受的性能点。
此过程涉及分析交易执行指标和资源监控指标,以确定系统的并发性能。
并发性能测试的目的是:以真实业务为依据,设计有代表性且关键的业务操作测试案例,评估当前系统性能;在扩展功能或部署新应用时,通过负载测试预测系统是否能处理预期的用户负载,从而预测未来性能;通过模拟大量用户进行测试,确认性能瓶颈并优化应用,旨在发现并解决问题。
在开发应用系统时,尤其是实际生产环境中的应用,用户常会质疑系统能否承受大量并发用户的访问。
这类问题尤其常见于联机事务处理(OLTP)数据库应用、Web浏览和视频点播系统。
通过科学的软件测试手段和先进的测试工具解决这类问题。
举例来说,电信计费软件在每月20日高峰期,数千个收费网点同时启动时,收费过程包括查询费用和收取现金,成百上千的终端执行此操作时,对应用、操作系统、数据库服务器、中间件服务器、网络设备的承受力构成严峻考验。
决策者需在问题发生前考虑系统的承受力,预见并发性能,这是在软件测试阶段应解决的问题。
测试环境与工具
测试环境的配置是测试实施的重要阶段,其合适与否直接影响测试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测试环境包括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硬件环境涉及服务器、客户端、网络连接设备等,软件环境则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和其他应用软件。
一个充分准备的测试环境能提供三个优点:稳定、可重复的测试环境保证了测试结果的正确性;满足技术需求;确保获得正确的、可重复的以及易于理解的测试结果。
测试工具的使用对于并发性能测试至关重要。
此类测试通常采用自动化方式,利用工具进行。
目前,成熟的并发性能测试工具有QALoad、LoadRunner、Benchmark Factory和Webstress等。
这些工具都是自动化负载测试工具,通过可重复的真实测试,能全面评估应用的可扩展性和性能。
测试数据与模拟真实环境
在初始测试环境中,需要输入适当的数据,用于识别数据状态并验证测试案例的正确性,减少正式测试开始时的错误。
在关键测试环节备份数据状态是必要的。
通过收集初始数据,可以评估测试执行结果,并在测试过程中进行数据备份,以便在需要时恢复。
模拟真实环境测试是必要的,尤其是在测试面向大众的商品化软件时。
例如,在测试杀毒软件的扫描速度时,需要确保硬盘上文件的比例接近真实环境,这样测试结果才有实际意义。
测试种类与指标
并发性能测试的种类与指标取决于监控对象。
以QALoad自动化负载测试工具为例,针对不同的测试目标提供了DB2、DCOM、ODBC、ORACLE等不同的监控对象,支持Windows和UNIX测试环境。
关键测试指标包括交易处理性能指标和UNIX资源监控指标。
应用实例:新华社多媒体数据库 V1.0
中国软件评测中心根据新华社技术局的要求,使用工业标准级负载测试工具对新华社多媒体数据库 V1.0 进行了性能测试。
测试重点是模拟多用户并发访问多媒体数据库,执行关键检索业务,分析系统性能。
总结
性能测试在确保软件质量、预测系统瓶颈、评估应用性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客户端、网络和服务器端的测试,可以全面分析系统性能,优化资源利用,确保应用在真实环境中的稳定运行。
通过科学的测试方法和工具,企业可以有效管理软件性能,提高用户体验,确保系统在各种负载下都能高效运行。
扩展资料
性能测试是通过自动化的测试工具模拟多种正常、峰值以及异常负载条件来对系统的各项性能指标进行测试。
负载测试和压力测试都属于性能测试,两者可以结合进行。
通过负载测试,确定在各种工作负载下系统的性能,目标是测试当负载逐渐增加时,系统各项性能指标的变化情况。
压力测试是通过确定一个系统的瓶颈或者不能接收的性能点,来获得系统能提供的最大服务级别的测试。
性能测试报告里包含哪些关键的性能指标?
性能测试的目的是在大用户量、数据量超负荷的情况下,获取服务器运行数据,分析系统瓶颈,提升系统稳定性。
一份性能测试报告中包含的关键指标包括:最大并发用户数、HPS(点击率)、事务响应时间、每秒事务数、每秒点击量、吞吐量、CPU使用率、物理内存使用、网络流量使用等。
性能测试指标在前后端测试中的关注点有所不同。
前端主要关注响应时间、加载速度和流量;后端则关注响应时间、并发用户数、内存占用、吞吐量、错误率和资源使用率。
系统性能指标包括响应时间、系统处理能力、吞吐量、并发用户数、错误率等。
响应时间指的是客户从请求到得到系统响应的整个过程时间;系统处理能力是指系统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每秒处理的交易数量来评价;吞吐量是指系统在单位时间内处理请求的数量;并发用户数是指在同一时刻内登录系统进行业务操作的用户数量;错误率是指系统在负载情况下失败交易的概率。
资源性能指标包括CPU、内存、磁盘吞吐量、网络吞吐量等。
CPU利用率包括用户态、系统态、等待态和空闲态;内存利用率要低于70%,过多的交换会引起系统性能下降;磁盘吞吐量是指在无磁盘故障的情况下单位时间内通过磁盘的数据量;网络吞吐量是指在无网络故障的情况下单位时间内通过的网络数据数量。
稳定性指标包括最短稳定时间,即系统按照最大容量的80%或标准压力情况下运行,能够稳定运行的最短时间。
对于正常工作日运行的系统,至少应该能保证系统稳定运行8小时以上;对于7*24运行的系统,至少应该能够保证系统稳定运行24小时以上。
性能测试需要借助性能测试工具和平台来获取各项性能指标。
Alltesting云测的在线性能测试平台webPR是一个在线性能测试工具,支持高并发性能测试,能快速测试并获取性能测试报告。
测试报告包括VU(并发用户数量/虚拟用户数)、事务响应时间、TPS(每秒事务数)、每秒事务数总数、每秒点击量、吞吐量等性能数据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