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云服务器已成为现代企业的必需品。随着环境意识的增强,企业正在寻求通过采用可持续发展实践来减少其对云服务提供商应定期报告其环境绩效,并对利益相关者保持透明。
结论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云服务器竞争中的决定性因素。企业正在寻求通过采用可持续发展实践来减少其对环境的影响。环境意识的兴起促使云服务提供商实施各种举措,以满足市场需求。通过选择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的云服务提供商,企业可以展示其对环境责任的承诺,并从可持续发展带来的竞争优势中受益。
参考文献
联合国(1987)。环境与发展世界委员会。我们的共同未来。牛津大学出版社。尼尔森(2021)。消费者对可持续发展的担忧达到创纪录高位。
可持续发展历史
1960年代末,人们开始意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这一转折点在1972年6月5日联合国举办的《人类环境会议》上得到了强调,会议提出了“人类环境”的概念,并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成立了环境规划署,标志着可持续发展议题的正式提出。
这次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是标志性事件,全球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聚集一堂,共同探讨人类如何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社会进步。
自那时起,各国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不断丰富,如今已有数百种版本,覆盖了国际、区域、地方甚至特定领域的讨论。
可持续发展是工业文明反思的产物,旨在解决环境、经济和社会问题,特别是全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以及它们之间失衡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及政府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认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是相互依存、互为支撑的三个方面。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首次详细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一理念得到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接受。
中国在1991年发起并举办了“发展中国家环境与发展部长会议”,发表了《北京宣言》,进一步推动了可持续发展议题的讨论。
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的世界首脑会议上,中国政府积极签署环境与发展宣言,展示其在全球可持续发展中的承诺。
1994年,国务院通过《中国21世纪议程》并制定相关实施计划,而1995年,可持续发展被确立为中国的基本战略,全国人民被号召共同参与这一重要实践。
扩展资料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最初于1972年提出,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是什么?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
这次会议是一次史无前例的盛会,共有179个国家的首脑或高级官员与会,会上通过了《21世纪议程》这一指导人类未来行为的全球性纲领。
这一纲领使全世界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当今地球所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上,让各国共同面对环境与发展问题。
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总是有一个过程的,这一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然的变化在实践中逐步深入。
人们对“环境与发展”的认识能达到今天这样一个高度就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最初人类只是单纯地适应环境,向自然索取,逐渐发展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甚至幻想主宰自然,直到受到大自然的报复之后才开始有所觉醒。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飞速发展,直到20世纪60~70年代发展达到高潮,但此时越来越多的公害出现之后,人们才认识到全球环境问题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已构成了现实的威胁,并引起人们对前途和命运的普遍担忧与思考。
1968年4月在意大利,数十个西方国家的三十几位专家开会讨论人类环境问题。
这是首次关于全球性环境危机的重要国际性会议。
会上,就当代社会人口、粮食、资源、能源和环境等问题进行了跨学科的综合研究。
由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丹尼斯·米都斯发表的《增长的极限》的报告,引起了对人类未来前途的辩论。
他通过采用系统动力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表明,若世界人口、粮食、工业化、非再生资源、环境污染等五大问题都按照一定的指数增长或减少的话,由于人口的骤增将导致粮食的大量需求;工业生产的飞速发展,将消耗大量资源,并造成大量环境污染;在今后的几十年直至21世纪的某一时候,这一严重程度将达到极限,从而导致全球性危机——不可再生资源枯竭、可耕地面积锐减、生产衰落、人均食品和工业品大幅度下降、环境污染加重、人口死亡率将急剧增加……
如何改变这种严重的趋势呢·以丹尼斯·米都斯为代表的一派认为:“全新的态度是需要使社会改变方向,向均衡的目标前进,而不是增长”;“人类与自然之间日益扩大的鸿沟是社会进步的后果”;“我们不能企望单靠技术上的解决办法使我们摆脱这种恶循环”。
其意旨在于,只有停止地球上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才能维护全球平衡。
实际上,《增长的极限》报告的实质是主张“零的起点”。
另一派是以美国赫德森学院“美国未来”研究所所长H.康恩为代表,他们认为2000年以后到2175年世界人口将达到150亿,世界总产值却可达到300万亿美元,人均2万美元,可以说比较富裕了。
而且无论能源、资源、粮食等在今后200年对于150亿人口的地球人生活,可以说是绰绰有余的。
前苏联学者E.K.费多罗夫院士也对增长极限的论点持不同看法,他认为生物圈的资源对人类的发展是足够的,地球能负担得起约10倍于目前人口的生存。
以上是对人类生存环境问题存在的具有代表性的悲观派与乐观派的辩论。
尽管双方所持观点不同,研究得出的结论各异,但是,他们共同的一点是都看到了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危害,更重要的意义是由于他们争论唤起了全世界对未来前途的关注,也可以说是为1972年的斯德哥尔摩大会打下了基础。
1972年113个国家的代表云集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确定了每年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
这是首次讨论和解决环境问题的全球性会议。
此次会议之际世界正处于冷战时期,东、西两大阵营战火频仍,所以使这样的科技大会也被涂上了浓重的政治色彩。
会议上发展中国家强调美、苏“两霸”在发展工业时给环境造成了巨大污染。
中国代表团团长唐克在发言中指出:“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地区人类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有的甚至形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向公害作斗争已成为保证人类健康发展的一个迫切任务。
我们认为前某些地区的公害之所以日益严重、成为突出的问题,主要是由于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特别是由于超级大国疯狂推行掠夺政策、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造成的……”,中国主张在发展工业的同时要防治污染加强环境保护,反对资本主义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做法。
但是当时也偏颇地认为环境污染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社会主义在这方面有无比的优越性。
中国代表团的发言在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特别是得到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
由于当时发展中国家经济比较落后,环境问题并不突出,所以在1972年人类发展大会上只是强调发达国家造成的污染而并未把环境与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联系起来,因此各国在解决环境问题上未能达成共识。
尽管如此,斯德哥尔摩会议仍昭示着人类环境意识的觉醒,为研究和解决全球环境问题带来了新的曙光。
此后的20年中,联合国为世界环境保护问题做了大量的工作:1982年肯尼亚大会,1983年联合国成立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1987年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长篇报告中提出:全球经济发展要符合人类的需要和合理的欲望,但增长又要附和地球的生态极限。
它还热烈地呼唤“环境与经济发展的新时代”的到来,并且指出“人类有能力实现持续发展——确保在满足当代需要的同时不损害后代满足他们自身需要的能力”。
这是人类通过对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关系的深刻认识之后,首次在文件中正式使用“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1989年联合国开始筹划召开一次环境与发展会议,讨论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经过两年时间,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拟定了一系列协定,为通向里约热内卢大会铺平了道路。
可持续发展的一些问题
「可持续发展」概念于一九七二年在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首次提出,汇集了全球各国的代表,共同界定人类在创造健康环境的权利。
自此,各国致力于定义「可持续发展」,现今已提出数百个定义,涵盖国际、区域、地方和特定领域。
最广为人接受的定义,由一九八七年世界环境及发展委员会发表的布特兰报告书提出:「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虽相关,但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核心在于发展,需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保护环境和资源永续利用的基础上推进经济与社会发展。
发展是前提,人是中心体,真正的可持续发展是长久稳定的发展。
人类在追求富裕生活的同时,不能牺牲环境。
为了后代的生存,人类终于意识到环境与发展的协调统一,并开创了可持续发展之路。
这一理念旨在解决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四大核心问题(PRED),即追求在不损害他人和后代利益的前提下追求发展,确保全球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拥有平等的发展机会。
为了可持续发展,人类必须遵循以下原则使用自然资源:满足基本需求、与生态系统变化的生产潜力协调、可再生资源利用需在再生与自然增长限度内、不可再生资源消耗需考虑有限性、保护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如大气、水、土壤和生物,降低对它们的不利影响,并保护物种。
环境与发展密不可分,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当代环境与发展关系的主导潮流。
这一理念被广泛接受,旨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时保护和改善环境。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满足需要和限制需要,重点在于满足贫困人民的基本需求,同时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
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是国家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体现的综合能力,包括经济、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政府调控、生态系统服务等多方面。
考察国家的综合国力时,需要考虑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系统服务能力的变化趋势。
研究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旨在提升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同进步。
面对日益突出的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竞争变得尤为重要。
在社会知识化、科技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掌握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关键,明确自身地位与处境,制定新的战略,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迅速提升,对于国家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