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快速发展,AI服务器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为了提高AI服务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降低潜在风险,本次计划启动AI服务器容灾演练。
本文将详细介绍AI服务器的作用、容灾演练的重要性及目标,并给出具体的演练计划。
二、AI服务器的作用
AI服务器是运行人工智能应用程序的主要平台,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数据处理:AI服务器具备强大的计算能力和储存能力,能够处理海量数据,为人工智能应用程序提供数据支持。
2. 模型训练:AI服务器可以运行复杂的机器学习算法,对模型进行训练和优化,提高模型的性能。
3. 实时响应:AI服务器可以实时响应各种请求,提供智能服务,如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
4. 安全性与可靠性:AI服务器具备高度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能够保证数据的安全和应用程序的稳定运行。
三、容灾演练的重要性及目标
容灾演练是为了提高AI服务器在面临灾害、故障等突发情况时的恢复能力,保障数据的完整性和系统的稳定运行。容灾演练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预防灾害:通过容灾演练,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和漏洞,预防灾害的发生。
2. 提高恢复能力:容灾演练可以帮助企业提高AI服务器的恢复能力,降低因故障导致的损失。
3. 增强信心:通过容灾演练,企业可以更加自信地面对各种突发情况,提高应对能力。
容灾演练的目标包括:
1. 确保数据不丢失:在灾难发生时,确保AI服务器中的数据得到完整保存。
2. 快速恢复服务:在灾难发生后,尽快恢复AI服务器的正常运行,保障业务的连续性。
3. 完善应急预案:通过容灾演练,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对灾难的能力。
四、AI服务器容灾演练计划
本次AI服务器容灾演练计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准备工作:制定详细的容灾演练计划,明确演练目标、流程、时间表等。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确保演练的顺利进行。
2. 应急响应阶段:模拟灾难发生,测试AI服务器的应急响应能力。观察并记录服务器在灾难发生时的表现,包括数据的完整性、系统的稳定性等。
3. 数据恢复阶段:在模拟灾难发生后,启动数据恢复程序,测试数据恢复的速度和准确性。对比实际数据与预期目标,评估数据恢复的效果。
4. 系统重建阶段:模拟灾难对服务器硬件造成损坏的情况,测试系统重建的流程和时间。确保在硬件故障时,能够迅速恢复系统的运行。
5. 总结与改进:对容灾演练的过程进行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根据演练结果,调整和优化应急预案,提高AI服务器的容灾能力。
五、结语
本次AI服务器容灾演练计划的启动,旨在提高AI服务器的系统恢复能力与稳定性,降低潜在风险。
通过容灾演练,企业可以更加自信地面对各种突发情况,保障业务的连续性。
希望相关人员在容灾演练过程中,认真履行职责,确保演练的顺利进行。
未来,我们将继续关注AI服务器技术的发展,不断提高容灾演练的水平,为企业的稳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六、附录
附录A:AI服务器容灾演练详细流程
1. 制定容灾演练计划,明确演练目标、流程、时间表等。
2. 组建容灾演练团队,进行培训和演练前的准备工作。
3. 模拟灾难发生,观察并记录AI服务器的表现。
4. 启动数据恢复程序,测试数据恢复的速度和准确性。
5. 模拟系统重建流程,测试硬件故障时的恢复情况。
6. 总结与改进,调整和优化应急预案。
附录B:AI服务器容灾演练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1. 数据丢失:确保备份数据的完整性和可用性,及时恢复数据。
2. 恢复时间长:优化数据恢复流程,提高恢复速度。
3. 系统稳定性问题:对服务器硬件和软件进行排查和修复,提高系统的稳定性。
4. 应急预案不完善:根据演练结果,调整和优化应急预案,完善灾难应对机制。
通过本次AI服务器容灾演练计划的实施,我们将不断提高AI服务器的系统恢复能力与稳定性,为企业的稳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容灾的分类
从其对系统的保护程度来分,可以将容灾系统分为:数据级容灾是指通过建立异地容灾中心,做数据的远程备份,在灾难发生之后要确保原有的数据不会丢失或者遭到破坏,但在数据级容灾这个级别,发生灾难时应用是会中断的。
在数据级容灾方式下,所建立的异地容灾中心可以简单地把它理解成一个远程的数据备份中心。
数据级容灾的恢复时间比较长,但是相比其他容灾级别来讲它的费用比较低,而且构建实施也相对简单。
应用级容灾是在数据级容灾的基础之上,在备份站点同样构建一套相同的应用系统,通过同步或异步复制技术,这样可以保证关键应用在允许的时间范围内恢复运行,尽可能减少灾难带来的损失,让用户基本感受不到灾难的发生,这样就使系统所提供的服务是完整的、可靠的和安全的。
应用级容灾生产中心和异地灾备中心之间的数据传输是采用异类的广域网传输方式;同时应用级容灾系统需要通过更多的软件来实现,可以使多种应用在灾难发生时可以进行快速切换,确保业务的连续性。
业务级容灾是全业务的灾备,除了必要的IT相关技术,还要求具备全部的基础设施。
其大部分内容是非IT系统(如电话、办公地点等),当大灾难发生后,原有的办公场所都会受到破坏,除了数据和应用的恢复,更需要一个备份的工作场所能够正常的开展业务。
所谓数据容灾,就是指建立一个异地的数据系统,该系统是本地关键应用数据的一个可用复制。
在本地数据及整个应用系统出现灾难时,系统至少在异地保存有一份可用的关键业务的数据。
该数据可以是与本地生产数据的完全实时复制,也可以比本地数据略微落后,但一定是可用的。
采用的主要技术是数据备份和数据复制技术。
数据容灾技术,又称为异地数据复制技术,按照其实现的技术方式来说,主要可以分为同步传输方式和异步传输方式(各厂商在技术用语上可能有所不同),另外,也有如“半同步”这样的方式。
半同步传输方式基本与同步传输方式相同,只是在Read占I/O比重比较大时,相对同步传输方式,可以略微提高I/O的速度。
而根据容灾的距离,数据容灾又可以分成远程数据容灾和近程数据容灾方式。
下面,我们将主要按同步传输方式和异步异步传输方式对数据容灾展开讨论,其中也会涉及到远程容灾和近程容灾的概念,并作相应的分析。
所谓应用容灾,是在数据容灾的基础上,在异地建立一套完整的与本地生产系统相当的备份应用系统(可以是互为备份)。
建立这样一个系统是相对比较复杂的,不仅需要一份可用的数据复制,还要有包括网络、主机、应用、甚至IP等资源,以及各资源之间的良好协调。
主要的技术包括负载均衡、集群技术。
数据容灾是应用容灾的基础,应用容灾是数据容灾的目标。
在选择容灾系统的构造时,还要建立多层次的广域网络故障切换机制。
本地的高可用系统指在多个服务器运行一个或多种应用的情况下,应确保任意服务器出现任何故障时,其运行的应用不能中断,应用程序和系统应能迅速切换到其它服务器上运行,即本地系统集群和热备份。
在远程的容灾系统中,要实现完整的应用容灾,既要包含本地系统的安全机制、远程的数据复制机制,还应具有广域网范围的远程故障切换能力和故障诊断能力。
也就是说,一旦故障发生,系统要有强大的故障诊断和切换策略制订机制,确保快速的反应和迅速的业务接管。
实际上,广域网范围的高可用能力与本地系统的高可用能力应形成一个整体,实现多级的故障切换和恢复机制,确保系统在各个范围的可靠和安全。
集群系统是在冗余的通常可用性系统基础之上,运行高可靠性软件而构成。
高可靠性软件用于自动检测系统的运行状态,在一台服务器出现故障的情况下,自动地把设定的服务转到另一台服务器上。
当运行服务器提供的服务不可用时,备份服务器自动接替运行服务器的工作而不用重新启动系统,而当运行服务器恢复正常后,按照使用者的设定以自动或手动方式将服务切换到运行服务上运行。
备份服务器除了在运行服务器出现故障时接替其服务,还可以执行其他应用程序。
因此,一台性能配备充分的主机可同时作为某一服务的运行服务器和另一服务的备份服务器使用,即两台服务器互为备份。
一台主机可以运行多个服务,也可作为多个服务的备份服务器。
数据容灾系统,对于IT而言,就是为计算机信息系统提供的一个能应付各种灾难的环境。
当计算机系统在遭受如火灾、水灾、地震、战争等不可抗拒的自然灾难以及计算机犯罪、计算机病毒、掉电、网络/通信失败、硬件/软件错误和人为操作错误等人为灾难时,容灾系统将保证用户数据的安全性(数据容灾),甚至,一个更加完善的容灾系统,还能提供不间断的应用服务(应用容灾)。
可以说,容灾系统是数据存储备份的最高层次。
如何提高卫生信息平台数据存储及容灾能力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存储的是居民的健康档案数据,平台还要实时地为个人、医疗机构提供连续7×24 小时不间断服务,采用6 级容灾方案,进行实时数据复制,实现远程数据实时备份,实现零丢失;容灾平台处理中心系统具备与生产数据处理系统一致的处理能力并完全兼容,可以实现实时无缝切换,并具备远程集群系统的实时监控和自动切换能力;业务系统的最终用户可通过网络同时接入主、备中心;容灾中心提供7×24 应用服务技术支持,具备完善、严格的运行管理机制。
根据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数据中心的实际应用和发展要求,容灾备份应具备以下特性。
1. 高性能充分考虑灾备系统的处理能力,使其整个系统设计在国内保持领先的水平,并具有长足的发展能力,以适应未来灾备技术的发展趋势。
2. 高可靠性容灾系统提供增强医疗关键业务数据的抵御灾难的能力,系统设计阶段需要充分考虑其自身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从而保障关键数据能够持续、稳定地传送到灾备系统中。
当出现任何问题时,都能够通过灾备数据恢复业务系统正常运行。
3. 标准化灾备系统应符合有关国内及国际标准,以保证不同品牌灾备解决方案之间的互操作性和系统的开放性。
4. 可扩展性灾备系统的设计不但应满足当前需要,还需充分考虑业务的发展。
同时便于向更新技术升级与衔接,保护当前投资。
5. 可维护性整个灾备系统的设计,应充分考虑易于管理,易于维护,操作简单。
6. 安全性由于灾备系统承载的是居民健康档案的数据副本,所以设计时需要考虑数据在传输、存放、共享访问等过程中的安全性。
7. 异地双活容灾解决方案实现两个数据中心双活模式容灾,即任何一个数据中心发生灾难时,另一个数据中心可自动接管业务。
RPO = 0,RTO<15 分钟。
8. 易扩展容灾系统应具备易扩展的特性,这样才能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数据容灾需求,同时又能保护客户现有投资,灵活适应未来业务的发展和容灾系统的升级。
9. 快速恢复华为公司根据医疗业务特点,提供基于华为VIS 集群技术和镜像技术的FusionCloud 云平台双活容灾方案,解决区域医疗信息平台数据存储及容灾问题。
该方案要求医疗的主中心和容灾中心相距100km 以内,确保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并灵活地整合了FusionCloud 云平台的虚拟机HA功能,以及华为VIS6000 的虚拟化功能、镜像功能和多节点集群技术。
通过华为VIS6000 的虚拟化功能整合生产中心和容灾中心存储池, 采用VIS6000 的镜像技术实现生产中心和容灾中心之间数据的实时同步, 同时通过华为VIS6000 的多节点集群技术实现生产中心和容灾中心VIS6000 节点的高可用性。
当任何一个数据中心发生灾难时, 能够自动地将虚拟机和相关业务系统切换到另外一个数据中心, 完全能够满足客户对云平台业务的连续性需求。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主中心和容灾中心的存储阵列采用华为OceanStor N8000 集群存储系统满足健康档案大数据的长期、安全存储,并通过华为VIS6000 进行虚拟化整合,实现两地存储资源的统一管理。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主中心和容灾中心的计算资源采用华为RH5885V2、RH2488V2 及E9000服务器群,通过云平台的统一管理形成满足业务需求的资源,根据业务需要进行动态分配,满足平台对计算能力的要求。
在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数据中心部署ManageONE 对数据中心的所有资源进行统一管理、监控。
FusionCloud 云平台双活容灾方案网络拓扑见图1。
FusionCloud 云平台双活容灾方案可以实现以下4 种容灾恢复场景。
1. 存储故障假设生产中心一台或多台存储发生故障,部署在这些故障存储上的虚拟机及应用系统可无缝切换到容灾中心对应的镜像存储上,且虚拟机操作系统和应用系统不会发生任何中断。
虚拟化设备故障假设生产中心VIS 虚拟化设备发生故障,生产中心的所有虚拟机和应用系统可无缝切换到容灾中心的VIS 虚拟化设备上,且生产中心的虚拟机操作系统和应用系统不会发生任何中断。
3. 服务器故障当管理节点服务器故障,任何一个主管理节点发生故障,其部署在容灾中心的备用节点均能够立刻接管故障节点的业务,不会影响云平台的正常运行。
当计算节点服务器故障时, 该故障节点上所有虚拟机将自动重建并恢复。
4. 生产中心整体灾难生产中心因大型自然灾难(如地震、海啸等)或人为灾难(火灾等),导致整个生产中心不可用。
通过存储镜像的自动切换、VIS 集群的自动故障接管、云平台主备管理节点的自动故障接管可确保整个云平台在容灾中心的正常运行。
同时,通过虚拟机HA 功能,可实现在容灾中心自动重建并恢复生产中心的故障虚拟机,并在容灾中心恢复相关的业务系统,继续向外提供服务。
华为区域卫生数据中心双活容灾方案优势1. 双活模式容灾:在生产中心和容灾中心同时部署医疗业务系统,极大地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和系统的工作效率和性能,让客户从容灾系统的投资中获得最大的价值。
2. 自动化容灾恢复:有效地降低客户的管理成本。
3. 灵活的在线扩展该方案具备灵活的在线扩展特性,以充分保护客户现有投资。
4.“零”数据丢失。
5.“零”至分钟级RTO存储阵列故障。
6. 云平台单计算节点故障虚拟机及应用自动切换到另一站点,RTO 为分钟级。
7. 长距离的虚拟机热迁移该方案支持在生产中心和容灾中心之间实现无缝虚拟机热迁移,在虚拟机热迁移过程中可以保障业务系统的连续运行,有利于实现工作负载在两个数据中心之间灵活的调配,提供系统资源的利用率。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数据容灾方案
在应用软件进行灾难备份的解决方案中,应从下面三个层次考虑:用户应用程序、客户机软件 、数据库引擎。
其中用户应用程序和客户机软件一般不包含关键数据,几乎所有数据都由数据库引擎管理并放置在数据库服务器中。
在这三者之中,数据库中的数据保护最为重要。
一般情况下,用户应用程序和客户机软件只需要将其执行代码和参数配置文件做以备份,当灾难发生时,可以通过这些备份重新安装和配置用户应用程序和客户机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