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市场趋势和价格波动是经济活动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两大要素。
它们不仅影响着企业的盈利状况,还关乎消费者的日常生活。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金融市场和经济环境的复杂性日益增加,准确把握市场趋势和价格波动成为了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深入分析市场趋势与价格波动的关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复杂现象。
二、市场趋势分析
市场趋势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市场上某种商品或服务的需求、供给、价格等方面的总体变化趋势。
分析市场趋势有助于企业和投资者预测未来市场的发展方向,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
市场趋势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宏观经济因素:经济增长、利率变动、通胀水平等宏观经济因素对市场趋势产生深远影响。例如,经济增长率的提高会带动消费需求的增加,推动市场向前发展。
2. 政策法规:政策法规的出台与调整,对市场供求和价格产生影响。如产业政策的调整可能导致某些行业的兴起或衰退,影响市场趋势。
3. 技术进步: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会改变产业结构和竞争格局,从而影响市场趋势。例如,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兴起,改变了传统零售业的市场格局。
4. 消费者需求: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是市场趋势的重要驱动力。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的品质、功能、外观等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推动市场不断创新和升级。
三、价格波动分析
价格波动是指市场上某种商品或服务的价格在一段时间内的变化。价格波动的幅度、频率和趋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是决定价格波动的主要因素。当供给大于需求时,价格往往会下降;当需求超过供给时,价格则会上升。
2. 成本因素:生产成本的变化会影响商品或服务的价格。如原材料价格上涨、人工成本上升等都会导致成本增加,进而推动价格上涨。
3. 市场竞争:市场竞争程度影响价格波动的幅度。竞争激烈的市场,价格往往较为稳定;而竞争不足的市场,价格可能波动较大。
4. 宏观经济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会影响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利率水平等因素,进而影响价格波动。
5. 外部冲击:如地缘政治风险、自然灾害、疫情等突发事件可能导致供应链中断、需求变化等,引发价格波动。
四、市场趋势与价格波动的关系
市场趋势与价格波动密切相关。
市场趋势反映了市场上某种商品或服务的需求、供给、价格等方面的总体变化趋势,而价格波动则是这一趋势的具体表现。
在上升趋势中,需求旺盛,供给相对不足,价格往往呈现上涨态势;而在下降趋势中,需求减少,供给过剩,价格则可能下跌。
同时,价格波动的幅度和频率也会影响市场趋势的发展。
当价格波动较大时,可能改变市场的竞争格局和供求关系,从而影响市场趋势的变化。
五、应对策略
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趋势和价格波动,企业和投资者需要采取以下策略:
1. 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定期收集和分析市场数据,了解市场趋势和价格波动的原因。
2. 制定灵活的策略: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策略,以适应市场的变化。
3. 多元化经营:通过多元化经营降低市场风险,提高抗风险能力。
4. 价值投资:在价格波动中寻找价值,长期投资优质资产。
5. 风险管理:合理控制风险,避免过度投机和盲目跟风。
六、结论
市场趋势与价格波动是经济活动中不可忽视的两个要素。
准确分析市场趋势和价格波动,有助于企业和投资者做出正确的决策,把握市场机遇。
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时,企业和投资者需要保持冷静,制定灵活的策略,以应对市场的挑战。
2005-2009各年猪肉价格波动分析,及原因分析。
2008年4月份全国各地猪价涨至了历史最高价,广东、福建、浙江等部分地区出栏肉猪价格甚至突破了10元/斤,河南、山东、湖北等主产区猪价涨至9元/斤左右。
但正当广大养猪界人士沉浸在幸福中之时,5月份开始,新一波猪价暴跌开始了!仅仅4个月的时间,主产区猪价便从9元/斤左右跌至了9月底的5元/斤左右,跌幅近50%!中国生猪市场直接从“天堂”掉进了“地狱”。
2007年4、5月份补栏仔猪进行育肥的养殖户,在这轮猪价跳水中首当其冲,损失最为惨重,因为补栏时的仔猪价格普遍在600元/头以上的“天价”,出栏肉猪的成本在6.5 元/斤左右,又恰恰赶上9月份的价格低谷,每头猪亏损了200元以上。
“猪价跳水”的原因有哪些?之前是否有先兆?春节前的猪价将如何波动?2009年的生猪市场是否会进入更为严重的亏损?带着这些疑问,近日记者走访了专门分析研究国内生猪市场方面的专家、搜猪网/中国生猪预警网的首席顾问冯永辉先生。
猪价“跳水”: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冯先生认为,猪价从2008年5月份开始暴跌,短短4个月便下跌了近50%,如此短的时间内如此大的跌幅,可以说既在情理之中,又属意料之外。
说它是情理之中,原因在于,2007年年底我们就通过自己的网站及业内媒体发布了对2008年生猪市场的分析预警报告,报告里我们对今年生猪市场的走势整体判断就是会持续下跌。
说它是意料之外,主要是因为,猪价的下跌幅度和底线确实是超出了我们的预测。
之前我们曾预测,今年全国活猪平均价格的底线是在6元/斤左右,但没有想到的是9月中下旬很多产区的最低价居然达到了5元/斤,销区也跌破7元/斤。
猪价“跳水”:原因有三猪价在短短4个月便下跌近50%,分析其中原因,冯先生认为有以下三个因素。
首先,去年补栏生猪开始陆续出栏。
从2007年5月份猪价暴涨,各地养猪场(户)母猪补栏积极性大涨,母猪存栏出现拐点,生猪生产开始进入恢复期。
根据母猪生产周期推算,其第一窝仔猪就是在2008年的5、6月份前后出栏,因此,这意味着5月份开始生猪出栏量将持续增加,一年前母猪存栏的增加开始反映在生猪的市场供应上。
也就是5月份后生猪市场的供应开始增加了。
其次,5月份开始猪肉需求进入淡季。
夏季是各种蔬菜、水果、水产品集中上市的旺季,供应充足,价格低廉,如果猪肉价格过高的话,很难在竞争中取得优势。
既然是淡季,自然价格也很难达到很高的水平。
所以,5月份开始需求减弱也是猪价暴跌的主要因素之一。
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因素,也是令众多养猪界人士愤愤不平的,就是下游产业的恶意压价。
2007年以及2008年5月份以前,我国养猪业一直处于强劲恢复阶段,母猪存栏量虽然大幅增加,但生猪供应量仍远远不足,很多屠宰企业由于猪源紧缺,不得不互相竞争争抢猪源,人为加剧了猪价节节攀升,但屠宰企业却因为成本居高,而盈利状况非常差,部分屠宰企业甚至濒临倒闭。
今年5月份以后随着去年补栏母猪第一窝仔猪的出栏上市,猪源紧缺的现象开始改善,生猪市场也开始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
这时,屠宰企业为恢复自身“元气”,其措施就是维持高肉价,压低毛猪收购价,扩大两者之间的价差,确保高利润。
这也就是为何毛猪价格暴跌,而猪肉价格坚挺或者缓跌的原因。
这也从另一个方面折射出,我国生猪产业链各环节之间利益分配不均衡,而且很难形成利益共同体的现状。
生猪市场若想摆脱暴涨暴跌的恶性循环,如何让产业链各环节间形成利益共同体将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春节前猪价会振荡徘徊按照惯例,猪价在春节前往往会有一个上涨,今年会不会仍是这种状况。
冯永辉根据中国生猪预警网前段时间发布的2008年下半年全国生猪市场分析预警报告说,春节前的猪价应该是一个振荡的行情,涨不上去,也跌不下去,预计主产区的生猪价格大部分会在5.2-6.5元/斤之间振荡。
第一,根据2007年母猪的补栏来看,今年5月份以后生猪的出栏量将保持一个持续增长的势头,市场供应量会越来越大;第二,自10月份后猪肉的需求将逐渐进入旺季,而且整个冬春季节都是猪肉需求的旺季,尤其是春节前后的集中消费量非常大,历史上很少出现春节前猪价低于成本线的,即使有些时候春节前猪价会下跌。
例如:2005年底2006年初的春节前,当时生猪市场已经在2005年10月进入了亏损,但仅维持了不到两个月,春节前猪价便在需求的拉动下价格反弹至成本线以上,又维持了两个多月,直到春节过后才进入2006年上半年的亏损期。
因此,我们不能忽视需求对猪价的作用,因为春节前的猪肉需求比平时要高出至少30%以上,而供应很难在一个时间点上高出30%以上。
由于春节前生猪供应、需求都保持在高位上,再加上生猪的出栏体重是在150-300斤的人为可控区间,那么生猪的供应就会因为人为控制出栏体重、出栏日期而改变。
同样,需求也会因为节日效应而变化。
因此,春节前的生猪供求关系是一个胶着、博弈状态,这样一种状态下的猪价很难会持续上涨或者持续下跌。
明年猪价走势难容乐观对2009年的生猪市场怎么看,冯永辉认为,不是很乐观,很有可能春节过后猪肉需求逐渐走入淡季并进入亏损期。
但明年的走势仍要看春节前这几个月的市场情况。
之所以这样判断,冯永辉说,一个重要依据是去年和今年的母猪存栏量变化。
2008年上半年大量补栏的母猪第一窝仔猪将在2009年上半年上市,而且会和 2007年5月份开始补栏母猪的第二窝仔猪重叠上市。
也就意味着届时的生猪供应量还会比现在高出很多。
所以,2009年上半年的生猪供应量会很大,市场不容乐观。
虽然市场不容乐观,但明年的行情又并非都是悲观的。
冯永辉说,今年5月份开始的猪价“跳水”有其积极的一面。
5月份开始的猪价暴跌,极大地遏制了母猪存栏量的疯狂增长势头。
过去在对2008年的生猪市场进行分析预测时认为,上一轮猪价下跌时散养户大量退出养猪业将会留下巨大的市场空缺,而规模猪场很难在短时间内通过扩大规模填补这个空缺,因为规模猪场向来是理性的,不会盲目扩张,同时扩大规模所需要的资金、占地、环保等问题也制约着他们扩大规模。
这样生猪的供应会长期保持供不应求,猪价将维持相当长时间的高位运行,甚至以为会维持到2009年上半年。
但出乎意料的是,2007年下半年的长期高猪价在使规模猪场的资金实力迅速增强之后,房地产等行业大量资金进入养猪业,同时政府为了缓解高猪价给宏观经济带来的压力,对养猪业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以及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扶持,进一步推动了规模猪场扩大规模的势头。
全国各地纷纷建设规模猪场的现象比比皆是,而且多个农业龙头企业加入进来,更是雄心勃勃地要建百万头甚至千万头养猪基地。
同时小规模养殖户在经过了2007年的高利润后,也迅速扩大规模,今年4月份前后,多数省份二元母猪价格居然涨到了2300元/头以上,足见补栏积极性有多高!有的养殖户在看到仔猪价格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将三元猪里面的母猪留下来当种猪。
“养猪热”进入失控状态。
这一势头一直保持到了今年5月份,猪价“跳水”非常及时地遏制了这一疯狂的势头,给“高烧”的猪市及时降了温。
直到10月份猪价触底反弹,母猪补栏积极性仍没有明显回升迹象,仔猪价格也从4月份的800元/头以上,回落到了200元/头左右。
因此,如果春节前这段时间的生猪行情仍保持振荡,那么母猪的补栏势头就很难回到“发烧”阶段,而且,据调查不少规模猪场已从7月份开始淘汰生产性能差的母猪,这都将明显减轻2009年生猪市场的压力。
因此,2009年的市场也许并不十分悲观。
未雨绸缪规避风险面对充满风险的2009年,冯永辉认为,养殖场(户)最好暂时不要补栏后备母猪,已经补了的,尽量在春节前压缩规模,以规避2009年上半年的市场风险。
因为从目前了解的情况看,虽然前段时间有淘汰母猪的,但多数为生产性能差的母猪,真正在2007年5月份以后补栏的大量母猪才刚刚开产,而且购进成本很高,不到万不得已,很难淘汰。
而且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去年的养猪场(户)资金实力明显增强后,抗风险的能力也将增强,在此种状况下,母猪存栏下降的空间十分有限,除非明年长期深度亏损,规模猪场资金链出现问题
如何学会微交易行情分析
做金融投资的,都明白行情的重要性,投资巍巍财富微交易当然也不例外,然而大多数人对微交易的行情分析却无从下手?我们在这里试着简略的说明,以便大家参考使用,往后如果有需要,我们再试着做更加深入易懂的分析。
请大家多点反馈,让我们一起做得更好,一起做巍巍财富微交易中的常胜军。
那么,要做好巍巍财富微交易,我们需要从哪些行情入手呢?大概是有三个方面是值得关心的,第一是微交易市场行情趋势分析和价格走势判断;第二是基本面分析,即通过商品本身价值的分析来判断未来价格的走势;最后一点是技术面分析,通过市场本身的分析来判断价格走势。
基本面的分析就是解决微交易市场的方向问题、中长期趋势问题,它的主要依据是价值规律和供求关系规律。
这种分析方法注重的有政治、经济、法律、法规的实施还有商品的生产量和消费量等因素对商品的供求关系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熟悉什么是供求关系。
微交易的标的资产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因此它的价格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显而易见,供大于求价格就下跌,供小于求价格就上涨。
在巍巍财富微交易市场上,标的资产的价格还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随着经济因素的改变,微交易标的资产的价格会有上涨和下跌的变化。
当然还有政策的影响因素存在,各国制定的某些政策和措施都会对市场价格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另外,微交易标的资产的价格还会受到投资者心理因素的影响,这是因为微交易的标的资产其实是原汁原味的期货,它使用的是世界通用的行情,我们这里提到的心理因素就是投资者对市场的信心程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人气。
如果大多数投资者看好某个商品,那就算是没有任何的利好消息,价格也会上涨。
如果投资者已经很不看好某个商品,就算没有利空消息价格还是会跌。
还有很多投机商会利用投资者这种心理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会散布某些消息,然后人为地进行投机活动,买进或者卖出从而赚取利润。
而技术面的分析则是通过对市场本身的分析来判断价格的走势。
一般我们对这种趋势理论有三种假设,他们分别是:市场行为反映一切,意思是行情的变化最终都会通过市场行为表现出来,而投资者则可以通过对市场行为进行分析,并且结合自己的经验,独立思考,抛开羊群心理,提前得到预测和判断;价格成趋势变动,很大程度上,微交易标的资产的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历史会重演,微交易标的资产的价格因素又是由各种合理与非合理的因素决定的,如果忽略价格微小的变化那么价格就会在一段时间内产生出一定的变化趋势,在一个个区间内向着同样的趋势演变,形成区间震荡。
在巍巍财富微交易上,我们常用K线作为分析工具,也就是蜡烛图,通用的分析模型有两阳夹一阴、两阴夹一阳、三只乌鸦、塔型顶、M头、双底(W底)、V形底、塔型底,还有金叉死叉等。
每种信号的出现,预示着后市的不同走势,具体如何通过这些信号获得微交易投资的盈利,大家可以关注每工作日晚上八点到九点之间的YY语音的『金德微交易大讲堂』现场直播,没晚会有专业的老师做深入浅出的分析和指引,YY频道号是『』。
从成交量中能看出什么?
成交量分析的定义和技巧 解读成交量与价格的关系一、关于量?(剖析主流资金真实目的,发现最佳获利机会!)量之要,其一在势也。
高位之量大,育下落之能;低位之量大,藏上涨之力;二、成交量的五种形态(独家证券内参,365天资讯情报站……)因为市场就是各方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
虽然说成交量比较容易做假,控盘主力常常利用广大散户对技术分析的一知半解而在各种指标上做文章,但是成交量仍是最客观的要素之一。
1.市场分歧促成成交。
所谓成交,当然是有买有卖才会达成,光有买或光有卖绝对达不成成交。
成交必然是一部分人看空后市,另外一部分人看多后市,造成巨大的分歧,又各取所需,才会成交。
2.缩量。
缩量是指市场成交极为清淡,大部分人对市场后期走势十分认同,意见十分一致。
这里面又分两种情况:一是市场人士都十分看淡后市,造成只有人卖,却没有人买,所以急剧缩量;二是,市场人士都对后市十分看好,只有人买,却没有人卖,所以又急剧缩量。
缩量一般发生在趋势的中期,大家都对后市走势十分认同,下跌缩量,碰到这种情况,就应坚决出局,等量缩到一定程度,开始放量上攻时再买入。
同样,上涨缩量,碰到这种情况,就应坚决买进,坐等获利,等股价上冲乏力,有巨量放出的时候再卖出。
3.放量。
放量一般发生在市场趋势发生转折的转折点处,市场各方力量对后市分歧逐渐加大,在一部分人坚决看空后市时,另一部分人却对后市坚决看好,一些人纷纷把家底甩出,另一部分人却在大手笔吸纳。
放量相对于缩量来说,有很大的虚假成份,控盘主力利用手中的筹码大手笔对敲放出天量,是非常简单的事。
只要分析透了主力的用意,也就可以将计就计。
4.堆量。
当主力意欲拉升时,常把成交量做得非常漂亮,几日或几周以来,成交量缓慢放大,股价慢慢推高,成交量在近期的K线图上,形成了一个状似土堆的形态,堆得越漂亮,就越可能产生大行情。
相反,在高位的堆量表明主力已不想玩了,在大举出货。
5.量不规则性放大缩小。
这种情况一般是没有突发利好或大盘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妖庄所为,风平浪静时突然放出历史巨量,随后又没了后音,一般是实力不强的庄家在吸引市场关注,以便出货。
三、市场成交量与价格的关系1.确认当前价格运行趋势:市场上行或下探,其趋势可以用较大的成交量或日益增加的成交量进行确认。
逆趋势而行可以用成交量日益缩减或清淡成交量进行确认。
2.趋势呈现弱势的警告:如果市场成交量一直保持锐减,则警告目前趋势正开始弱化。
尤其是市场在清淡成交量情况下创新高或新低,以上判断的准确性更高。
在清淡成交量情况下创新高或新低应该值得怀疑。
3.区间突破的确认方法:市场失去运行趋势时即处于区间波动,创新高或新低即实现对区间的突破将伴随成交量的急剧增加。
价格得到突破但缺乏成交量的配合预示市场尚未真正改变当前运行区间,所以应多加谨慎4、成交量催化股价涨跌一只股票成交量的大小,反映的是该股票对市场的吸引程度。
当更多的人或更多的资金对股票未来看好时,他们就会投入资金;当更多的人或资金不看好股票未来时,他们就会卖出手中的股票,从而引起价格下跌。
但是无论如何,这是一个相对的过程,也就是说,不会所有的人对股票“一致地”看好或看坏。
这是一个比较单纯的看法,更深层的意义在于:股票处于不同的价格区域,看好的人和看淡的人数量会产生变化。
比如市场上现在有100个人参与交易,某股价格在10元时可能有80个人看好,认为以后会出现更高的价格,而当这80个人都买进后,果真引起价格上升;股价到了30元时,起先买入的人中可能有30个人认为价格不会继续上升,因此会卖出股票,而最初看跌的20个人可能改变了观点,认为价格还会上升,这时,价格产生了瞬间不平衡,卖出的有30人,买入的只有20人,则价格下跌。
看好、看淡的人数会重新组合并决定下一步走势。
大多数人都有一个错误的看法:股票成交量越大,价格就越涨。
要知道,对于任何一个买入者,必然有一个相对应的卖出者,无论在任何价格,都是如此。
在一个价格区域,如果成交量出乎意料地放大,只能说明在这个区域人们有非常大的分歧,比如50个人看涨,50个人看跌;如果成交量非常清淡,则说明有分歧的人很少或者人们对该股票毫不关心,比如5个人看涨,5个人看跌,90个人无动于衷或在观望。
可以从成交量变化分析某股票对市场的吸引程度。
成交量越大,说明越有吸引力,以后的价格波动幅度可能会越大。
可以从成交量变化分析某股票的价格压力和支撑区域。
在一个价格区域,如果成交量很大,说明该区域有很大的压力或支撑,趋势将在这里产生停顿或反转。
可以观察价格走出成交密集区域的方向。
当价格走出成交密集区,说明多空分歧得到了暂时的统一,如果是向上走,那价格倾向于上升;若向下走,则价格倾向于下跌。
可以观察成交量在不同价格区域的相对值大小,来判断趋势的健康性或持续性。
随着某股票价格的上升,成交量应呈现阶梯性减弱,一般来说,股票相应的价格越高,感兴趣或敢于参与的人就相应越少。
不过这一点,从成交额的角度来看,会更加简单扼要。
仅仅根据成交量,并不能判断价格趋势的变化,至少还要有价格来确认。
成交量是价格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一个可能引起本质变动的因素,但是在大多数时候,只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市场上有这样一种认识,认为个股或股指的上涨,必须要有量能的配合,如果是价升量增,则表示上涨动能充足,预示个股或股指将继续上涨;反之,如果缩量上涨,则视为无量空涨,量价配合不理想,预示个股或股指不会有较大的上升空间或难以持续上行。
个股或大盘在大幅放量之后缩量阴跌,显然是坏事,显然预示着一轮跌势的展开。
例如2001年5月18日和5月21日,沪市成交放大至200亿和217亿,之后量能再也无法放大,开始横向整理,至6月14日大盘见顶后,大盘明显缩量,6月27日开始放量下跌,7月23日加速下跌,至10月22日,跌至1514点,始于6月27日的此轮跌势共跌去700余点,持续时间长达4个月,是典型的放量之后缩量导致的下跌。
但千万不能忘记,下跌初始阶段的股指是处于长期牛市之后的高位2200点之上!与此完全相反的实例是,2002年3月8日和3月9日,沪市成交放大至238亿和213亿,经缩量回落整理后,终于爆发了6·24行情。
不可否认,6·24行情的爆发,消息面的利好起了很大的作用。
但是在6月21日,沪市成交就大幅放大,预示着新一轮涨升即将开始,只不过停止国有股减持的重大利好大大加强了涨升的爆发力,但也大大缩短了行情的持续时间,急剧放大的成交量和场外资金的蜂拥而入使得资金面难以为继,结果导致了行情的夭折。
短短的5个交易日,沪市成交1650多亿,然后大盘缩量下跌,至2003年1月6日,股指创出自1999年下半年以来的新低1311点,此轮跌势共跌去400余点,持续时间超过半年。
这又是一个典型的放量之后缩量导致的下跌,但是我们也必须注意,下跌初始阶段股指是在创出2002年年内新高1748点之后,当时股指处于阶段性的高点,下跌也就不可避免了。
而2003年1月14日和1月15日成交量放大至235亿和217亿,共计452亿,表明多头开始大举入市,之后大盘开始缩量,但是股指不跌反涨,是典型的缩量上涨,这表示1月14日和1月15日入市抢筹的投资者并未出逃,筹码锁定良好,上档抛压较轻,所以缩量仍能上涨。
与缩量阴跌一样,缩量上涨一般能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缩量阴跌表示市场处于弱势,极小的成交量就能打低股指,阴跌之后必然有放量大跌,这对于多方是极为不利的。
反之,缩量上涨表示市场处于强势,较小的成交量就能推动股指上扬,之后必然会放量大涨,大盘如此,个股更是如此。
别忘了,现今股指仍处于1500点“政策底”附近,时间才2月,象自然界一样,尚处于含苞待放之时,尚未到春暖花开之际,希望大着呢!ST中燕自2003年1月13日开始缩量(或基本无量)上涨已经告诉我们,缩量不但能上涨,而且能大涨特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