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全球分布与数量解析是地理学、统计学和生态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全球分布规律的研究愈发显得重要而紧迫。
本文将从全球分布的概念入手,探讨全球分布与数量的关系,分析全球分布规律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并揭示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价值。
二、全球分布的概念
全球分布指的是各种事物、现象在全球范围内空间位置的分布状况。
这些事物可以包括人口、城市、物种、气候、资源等。
全球分布不仅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也受到社会、经济、政治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三、全球分布与数量的关系
全球分布与数量密切相关。
数量是分布的基础,没有数量就没有分布。
同时,分布也反映了数量的规律。
全球分布规律反映了各种事物在全球范围内数量分布的规律和特点,为我们认识世界提供了重要依据。
四、全球分布规律的特点
1. 自然环境与社会因素的双重影响:全球分布规律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双重影响。自然环境的差异,如地形、气候、水文等,对全球分布产生重要影响。同时,社会因素如经济、文化、政治等也对全球分布产生重要影响。
2. 空间集聚与分散并存:全球分布规律表现出空间集聚与分散并存的特点。一些事物在特定地区集聚,形成热点区域,如城市、产业聚集区等。同时,一些事物则表现出广泛的分散分布,如物种分布、人口迁徙等。
3. 地域差异与相似性:全球分布规律在不同地域表现出差异性与相似性。由于自然环境和社
会因素的差异,不同地域的分布规律存在差异。同时,由于全球化进程和共性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域的分布规律也表现出相似性。
五、影响全球分布规律的因素
1. 自然环境因素:自然环境是全球分布规律的重要影响因素。地形、气候、水文等自然条件的差异对全球分布产生深远影响。
2. 社会经济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也是影响全球分布规律的重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人口迁移等社会经济因素对不同事物的全球分布产生重要影响。
3. 政治与文化因素:政治体制、文化传统等也对全球分布产生影响。例如,政治制度的不同可能导致不同国家在教育、医疗等领域的资源配置存在差异。
4. 技术进步与全球化:技术进步和全球化进程对全球分布规律产生重要影响。技术进步改变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全球化进程则促进了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配置。
六、全球分布规律的应用价值
1. 城市规划与区域发展:全球分布规律对于城市规划和区域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通过对人口、产业、资源等要素的全球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可以为城市规划和区域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2. 资源配置与优化:全球分布规律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对资源的全球分布进行分析,可以了解资源的稀缺程度和需求状况,为资源的高效配置提供依据。
3. 生态保护与修复:全球分布规律在生态保护和修复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通过对物种、生态系统等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可以为生态保护和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4. 跨国公司与投资决策:全球分布规律对跨国公司和投资决策具有指导意义。了解市场、产业、人才等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布状况,有助于企业制定全球化战略和投资决策。
七、结论
全球分布与数量解析对于我们认识世界、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全球分布规律的研究将愈发显得重要而紧迫。
我们应该加强对全球分布规律的研究,揭示其奥秘,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洋流的分布规律:
①中低纬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流动,南半球相反。
②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域,形成逆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洋环流。
③南极大陆外围,在南纬40°~60°附近海域终年受西风影响,形成横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西风漂流,其性质为寒流。
④北印度洋,形成“夏顺(时针)冬逆(时针)”的季风洋流,这主要与该海域夏季刮西南季风,冬季刮东北季风有关。
嗯这是我上课做的笔记,希望对你有帮助~
全球气候分布类型
1.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如马来群岛、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和几内亚湾沿岸等地区,其特点为常年高温多雨,气温年较差小,各月平均温在25—28℃之间,年降水量大多在2000毫米以上,全年分配比较均匀。
2.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区南北两侧,这里年平均气温高,但气温年较差略大于热带雨林气候,年降水量大多在400—1500毫米之间,有明显的干湿季之分,离赤道越远,干季越长,因而降水量也越少。
3.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南亚和中南半岛等地,其特点为全年高温,最冷月平均温也在18℃以上,降水与风向有密切关系,冬季盛行来自大陆的东北风,降水少,夏季盛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风,降水丰沛,年降水量大部分地区为1500—2000毫米,但有些地区远多于此数。
4.热带沙漠气候分布在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内部或大陆西岸,其特点为年平均温高,年温差较大,日温差更大,降水稀少,年降水量普遍在250毫米以下,许多地区只有数十毫米,甚至数毫米,降水变率很大,常常连续数年不下雨。
5.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大陆东岸的亚热带地区,这里冬季不冷,1月平均温普遍在0℃以上,夏季较热,7月平均温一般为25℃左右,冬夏风向有明显变化,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毫米以上,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较少。
这类气候以我国东南部最为典型。
其它地区,由于冬季也有相当数量的降水,冬夏干湿差别不大,因此被称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6.地中海式气候分布在大陆西岸的亚热带地区,以地中海沿岸地区最为典型,故名。
这类气候的特点是冬季温和,夏季炎热或暖热,降水主要集中在冬季,夏季干旱,因此又称为亚热带夏干气候。
7.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大陆西岸的温带地区,其特点为冬季不冷(1月平均温在0℃以上),夏季不热(7月平均温在22℃以下),全年都有降水,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毫米左右,在地形有利的地方可达2000毫米以上或更多。
8.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我国秦岭、淮河以北的东部地区,朝鲜和日本的北部,以及西伯利亚东部沿海地区,其特点为夏季温暖,冬季较冷,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夏温差由南向北增大,降水量由南向北减少。
9.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内部,由于全年在大陆气团控制下,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大,降水少,年降水量都在500毫米以下,在大陆中部形成干燥或半干燥气候;而大陆北部,则由于纬度偏高,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凉、短促,蒸发不旺,降水虽少,但不干旱,形成特殊的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10.极地气候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边缘地区、格陵兰岛、北冰洋诸岛和南极洲。
在大陆边缘地区,冬季长而寒,但夏季最热月平均温可达10℃,苔藓、地衣是这里的典型植物,故又称为苔原气候;格陵兰岛、北冰洋诸岛和南极洲等地的绝大部分地区,终年在冰雪覆盖下,最热月平均温也不超过0℃,因此被称为冰原气候。
11.高山气候可能出现在任何纬度,其特点是气温和降水都有垂直变化,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降水在一定高度范围内随高度增加而增加,超过这一高度则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少。
其中10.极地气候包括苔原和冰原气候.(1)极地长寒气候(苔原所候)。
分布在北美大陆和亚欧大陆的北部边缘(南以最热月10℃等温线与亚寒带大陆性气候相接)、格陵兰岛沿海的一部分及北冰洋中的若干岛屿;在南半球则分布在马尔维纳斯群岛、南设得兰群岛和南奥克尼群岛等地。
其特征是:全年皆冬,一年中只有1~4个月月平均气温在0°~10℃之间,冬季酷寒而漫长;年降水量约200~300毫米,以雪为主;地面有永冻层,只有地衣、苔藓等低等植物。
(2)极地冰原气候。
分布在极地及其附近地区,包括格陵兰、北冰洋的若干岛屿和南极大陆的冰原高原。
这里是冰洋气团和南极气团的发源地,整个冬季处于永夜状态,夏半年虽是永昼,但阳光斜射,所得热量微弱,因而气候全年严寒,各月温度都在0℃以下;南极大陆的年平均气温为-25℃,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大陆,1967年挪威人曾测得-94.5℃的绝对最低气温,可堪称为世界“寒极”。
地面多被巨厚冰雪覆盖,又多凛冽风暴,植物难以生长。
13.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这种气候出现在北纬50°~65°之间,呈带状分布,横贯北美和亚欧大陆。
具体来说,在北美从阿拉斯加经加拿大到拉布拉多和纽芬兰的大部分;在亚欧大陆西起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除外),经芬兰和苏联西部(南界在列宁格勒—高尔基城—斯维尔德洛夫斯克一线)至苏联东部(除南部以外)。
北部以最热月10℃等温线为界。
这一带的气候主要受极地海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的影响,并为极地大陆气团的源地。
在冬季,北极气团侵入机会很多;在暖季,热带大陆气团有时也能伸入。
该类气候的主要特征是:冬季漫长而严寒,每年有 5~7个月平均气温0℃以下,并经常出现-50℃的严寒天气;夏季短暂而温暖,月平均气温在10℃以上,高者可达18°~20℃,气温年较差特别大;年降水量一般为300~600毫米,以夏雨为主。
因蒸发微弱,相对湿度很高。
语言种类多少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体系。
世界语言十分复杂,专家估计大要有5000-7000种。
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各国的学者所统计的结论是相差悬殊的,其说法也极不一致。
根据德国语言学家在1979年的统计,当时世界上已经查明的语言有5651种;有个学者说“我的印象中感觉有几千种,具体多少也说不清,就去查资料,还真说不清。
一般大概说当今世界拥有60亿人口,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五六千种语言”。
法国科学院推定为2,796种;国际辅助语协会估计有2,500至3,500种语言。
世界上究竞有种多少语言?美国杂志《纽约客》统计后说有“成百上千”种;《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称有“近千种”;世界最畅销书籍《圣经》的外语译本截止1997年就达2197种,语言种类多余文字种类,《圣经》至少证明世界语言种类应多于2197种。
迄今比较精确的统计数字来自人类学家,他们通过民族研究发现世界语言有6809种。
其中,亚洲是世界语言种类最多的地区,达2197种,非洲其次,2058种,太平洋诸岛1311种,美洲1013种,欧洲则只有230种。
就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发展中国家,共有80余种民族语言,30余种文字。
这6809种语言的统计数字,真有这么精确吗?很多研究者并不这么认为,“你数得清世界上有多少种面包吗?数字每天都在变。
”宾西法尼亚斯沃斯摩尔学院的大卫·哈瑞森和德国迈克斯·普兰克研究院的克兰克·安德森的最新调查发现,世界语言的数量瞬息万变,确切的数字只能描述为“比上个月少”。
大卫认为,世界上现存语言大约有6000多种,现状大多不容乐观。
首先,语言种类分布不均,比如法国人口六千万左右,所用语言16种,而瓦努阿图人口仅是法国的0.3%,所用语言种类却是前者的63倍。
其次,语言使用者数量不均衡,多如汉语普通话使用者近9亿,少如俄罗斯一种叫他法的方言,不足百人。
6000多种语言中的大部分面临着没有相应文字记载、没有进入官方语言、使用者受歧视等困境,只有不足10%的语言才可以称为“安全语言”,即有文字记载、被官方正式使用、代代相传。
“有些语种已经没有小孩子愿意去学,无以为继的语言必定会消失”,大卫说,“一个老人死去,一种语言也就随之逝去,怎么留也留不住了。
” 语言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世界语言的多样性。
有专家测算,今天人类语言种类的消亡速度是哺乳动物濒临灭绝速度的两倍,是鸟类濒临灭绝速度的四倍。
据估计,目前世界尚存的五六千种语言,在21世纪将有一半消亡,200年后,80%的语言将不复存在。
如果那些使用者越来越少的语言死去,又如何?克兰克说,那意味着语言环境、该语种使用者的认知系统、语言涵盖的文化遗产都将失去,“强势语言的使用者永远也不能体会这种悲伤。
当我站在俄罗斯的一个小山村里,看到那些老人,说着已经没有多少人可以听懂的话时,我亲眼目睹了失去历史的痛苦。
”对于这些濒危语言,学术界目前已经形成共识:在它们还未消失前,去认识和记录它们。
“没有人知道,这些即将丢失的语言、语音、文化对今后五百年的人会不会有用”,克兰克说,“在谁都无法确定的情况下,争论毫无意义,首要是尽可能多的保存。
” 从目前来看,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保持世界语言的多样性面临着严峻挑战。
不用说那些濒危的少数民族语言,就是那些使用人口较多的语言也面临着激烈竞争。
目前英语及其所承载的文化是强势的,随着英语的传播和使用,英语文化承载的价值观念也在不断向全世界扩展。
现在互联网上的信息85%是用英语传播的,在联合国各种场合中使用的语言95%是英语,而国际经贸活动中几乎100%使用英语,经济全球化对英语的传播更是推波助澜。
由于英语的挤压,不少语言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这样的情况引起了所有关心文化多样性问题的人士的关注与焦虑。
保护世界的弱势语言,积极推进世界各种语言的发展,其本身就是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贡献。
语言多样性就像生物多样性一样至关重要。
一种语言的消亡,其后果决不亚于一个物种的灭绝。
语言消亡了,通过该语言代代相传的文化、知识就会消失。
人类多样性文化的生存、延续和发展依赖于语言的多样性。
语言学家巴尔斯兰.肯特(Bergsland,Knutl998)对巴巴拉·格莱姆斯(Barbara Grimes)和约瑟夫·格莱姆斯(Joseph Grimes)所作的两次世界语言统计数据进行对照,可以看到使用人数最少的。
一千多种语言还在以很快的速度失去其使用人数。
(1999年数据见Grimes,B.F.1999;2001年数据由Joseph& Barbara Grimes提供):各语言的 语言种数 使用人数1999年2月 2001年4月 999人-100人 1075种 1080种 99人-10人 302种 306种 9人-1人 181种 217种 1人 51种 56种 再从语言的分类来看(对语言的种类数也多少可以说明一些问题):一般采用两种方法:第一是类型分类法,也称“形态分类法”。
根据语言语法的特点,将世界语言分为若干类型。
如以词的构造为主要标准,将人类语言分为词根语、粘着语、屈折语和多式综合语等;或按语法意义的主要表达方式分成分析语、综合语等。
这种分类有助于了解语言的结构,但不能概括世界语言的多样性,也没有和语言的历史比较起来研究。
第二是谱系分类法,也称“发生学分类法”。
按语言的共同来源,按语言亲属关系的远近,把世界的语言分为不同的语系、语族和语支。
印欧语系分布在欧洲、亚洲、美洲等地。
包括印度语、伊朗语、斯拉夫语、波罗的海语、日耳曼语、罗马语、克尔特语、希腊语、阿尔巴尼亚语、亚美尼亚语等。
闪含语系分布在阿拉伯半岛、非洲东部和北部一带。
包括阿拉伯语、古希伯莱语、豪萨语、古埃及语等。
芬兰乌戈尔语系分布在芬兰、苏联、挪威、匈牙利等地。
包括芬兰语、爱沙尼亚语、匈牙利语等。
阿尔泰语系主要分布在中国、土耳其、蒙古、苏联、伊朗、阿富汗。
包括阿塞拜疆语、土库曼语、哈萨克语、吉尔吉斯语、土耳其语、日语、朝鲜语等(也有将日语、朝鲜语列为特殊语言)。
伊比利亚高加索语系分布在高加索一带。
包括高加索语、格鲁吉亚语等。
汉藏语系主要分布在中国和越南、老挝、泰国、缅甸、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等国境内。
包括汉语、泰语、缅甸语、越南语、藏语等。
达罗毗荼语系分布于印度南部、斯里兰卡北部、巴基斯坦等地。
包括泰米尔语、马拉雅拉语、坎纳拉语、泰卢固语和布拉灰语等。
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也叫“南岛语系”,分布在北自夏威夷,南至新西兰,西自马达加斯加,东至马克萨斯群岛的广大地区。
包括高山语、马来语、印度尼西亚语、爪哇语等。
班图语系分布在非洲苏丹以南的广大地区,所属语言中,最通行的是斯瓦希里语。
此外,还有美洲的印第安语言。
据统计,世界上使用语言人数最多的是汉语,约占世界人口的23%;其次是英语(属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约占世界人口的8%多;第三是俄语(属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约占世界人口的6%;第四是西班牙语(属印欧语系罗马语族),约占世界人口的5%。
世界语言十分复杂,专家估计大要有5000-7000种。
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各国的学者所统计的结论是相差悬殊的,其说法也极不一致。
根据德国语言学家在1979年的统计,当时世界上已经查明的语言有5651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