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器数量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与动因分析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信息化程度的持续提高,服务器作为承载各类网络应用的重要基础设施,其数量也在日益增长。
服务器数量的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服务器数量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及其背后的动因进行小哥探讨。
二、服务器数量增长的趋势
近年来,服务器数量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数据中心的服务器规模不断扩大,大型和超大型数据中心的数量不断增多。
2. 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普及,推动了服务器需求的增长。
3. 企业信息化、数字化转型的趋势,促使企业不断加大对服务器的投入。
三、服务器数量增长的动因
服务器数量增长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互联网应用的发展: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各类网络应用如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迅速发展,这些应用需要大量的服务器来支撑,从而推动了服务器数量的增长。
2. 企业信息化的推进:企业为实现数字化转型,需要部署更多的服务器来支持业务流程的数字化运行,进而提高工作效率和降低成本。
3. 社交媒体的兴起:社交媒体、短视频等新型互联网应用的兴起,产生了海量的数据,需要更多的服务器进行处理和存储。
4. 技术升级与更新换代:随着技术的发展,服务器性能不断提升,功能日益丰富,使得企业在部署服务器时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如高性能计算、存储、网络等,从而增加了服务器的数量。
5. 分布式计算的需求:在云计算、边缘计算等技术的推动下,分布式计算逐渐成为主流,需要大量的服务器节点来构成分布式系统,以满足处理海量数据和提供弹性服务的需求。
四、影响服务器数量变化的具体因素
服务器数量的变化受到多种具体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业务需求:随着企业业务规模的扩大和互联网应用的增多,对服务器的需求也会不断增加。
2. 技术发展:新技术的出现如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会推动服务器技术的更新换代,进而影响服务器的数量。
3. 市场规模与竞争态势:服务器市场的规模和竞争状况也会影响服务器的数量。市场规模越大,竞争越激烈,服务器的数量往往会越多。
4. 政策法规:政府对信息技术的政策导向和法规要求,也会对服务器数量产生影响。例如,某些政策可能会推动企业加大对服务器的投入,进而增加服务器的数量。
5. 成本因素:服务器的采购、运维等成本也会影响服务器的数量。在成本允许的情况下,企业会尽可能增加服务器的部署以满足业务需求。
五、如何应对服务器数量的增长
面对服务器数量的不断增长,企业和组织需要采取一系列应对策略:
1. 合理规划:根据业务需求和发展趋势,合理规划服务器资源,避免资源浪费和过度投入。
2. 技术优化:通过技术优化和升级,提高服务器的性能和效率,降低运维成本。
3. 云计算和虚拟化技术的应用:通过云计算和虚拟化技术,实现服务器资源的动态分配和灵活扩展,提高资源利用率。
4. 加强安全防护:随着服务器数量的增加,安全防护工作也变得更加重要。需要加强服务器的安全防护措施,确保数据和业务的安全。
六、结论
服务器数量随时间增长的趋势是由多种因素共同推动的。
企业和组织需要密切关注这些变化,合理规划服务器资源,通过技术优化和升级、云计算和虚拟化技术的应用以及加强安全防护等措施,应对服务器数量的增长。
排队论的定义
排队论(queuing theory), 或称随机服务系统理论, 是通过对服务对象到来及服务时间的统计研究,得出这些数量指标(等待时间、排队长度、忙期长短等)的统计规律,然后根据这些规律来改进服务系统的结构或重新组织被服务对象,使得服务系统既能满足服务对象的需要,又能使机构的费用最经济或某些指标最优。
它是数学运筹学的分支学科。
也是研究服务系统中排队现象随机规律的学科。
广泛应用于计算机网络, 生产, 运输, 库存等各项资源共享的随机服务系统。
排队论研究的内容有3个方面:统计推断,根据资料建立模型;系统的性态,即和排队有关的数量指标的概率规律性;系统的优化问题。
其目的是正确设计和有效运行各个服务系统,使之发挥最佳效益。
排队论起源于20世纪初的电话通话。
1909—1920年丹麦数学家、电气工程师爱尔兰()用概率论方法研究电话通话问题,从而开创了这门应用数学学科,并为这门学科建立许多基本原则。
20世纪30年代中期,当费勒()引进了生灭过程时,排队论才被数学界承认为一门重要的学科。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排队论在运筹学这个新领域中变成了一个重要的内容。
20世纪50年代初,堪道尔()对排队论作了系统的研究,他用嵌入马尔柯夫()链方法研究排队论,使排队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是他首先(1951年)用3个字母组成的符号A/B/C表示排队系统。
其中A表示顾客到达时间分布,B表示服务时间的分布,C表示服务机构中的服务台的个数。
1、排队模型的表示X/Y/Z/A/B/CX—顾客相继到达的间隔时间的分布;Y—服务时间的分布;M—负指数分布、D—确定型、Ek —k阶爱尔兰分布;Z—服务台个数;A—系统容量限制(默认为∞);B—顾客源数目(默认为∞);C—服务规则 (默认为先到先服务FCFS)。
2、排队系统的衡量指标服务队长Ls—服务中的顾客数;排队长Lq—队列中的顾客数;总队长L=Ls+Lq 系统中的顾客总数;逗留时间Ws—顾客在服务中的等待时间;等待时间Wq—顾客在队列中的等待时间;总时间W=Ws+Wq 顾客在系统中的总停留时间;忙期—服务机构两次空闲的时间间隔;服务强度ρ;稳态—系统运行充分长时间后,初始状态的影响基本消失,系统状态不再随时间变化。
3、到达间隔时间与服务时间的分布泊松分布;负指数分布;爱尔兰分布;统计数据的分布判断。
排队系统的构成及应用前景排队系统由输入过程与到达规则、排队规则、服务机构的结构、服务时间与服务规划组成。
一般还假设到达间隔时间序列与服务时间均为独立同分布随机变量序列,且这两个序列也相互独立。
评价一个排队系统的好坏要以顾客与服务机构两方面的利益为标准。
就顾客来说总希望等待时间或逗留时间越短越好,从而希望服务台个数尽可能多些但是,就服务机构来说,增加服务台数,就意味着增加投资,增加多了会造成浪费,增加少了要引起顾客的抱怨甚至失去顾客,增加多少比较好呢?顾客与服务机构为了照顾自己的利益对排队系统中的3个指标:队长、等待时间、服务台的忙期(简称忙期)都很关心。
因此这3个指标也就成了排队论的主要研究内容。
排队论的应用非常广泛。
它适用于一切服务系统。
尤其在通信系统、交通系统、计算机、存贮系统、生产管理系统等方面应用得最多。
排队论的产生与发展来自实际的需要,实际的需要也必将影响它今后的发展方向。
怎么样组建一个小型企业?
1.网络结构的选择采用目前流行的快速以太网技术,使用星型拓扑结构,组建一个可以满足客户机/服务器及对等网要求的小型局域网。
2.硬件的准备组网硬件包括服务器、工作站、网卡、集线器和双绞线等,在选择时需要根据不同的网络应用需求,进行整体的分析和考虑。
服务器:网络的重点设备,在许可的情况下,尽量配置高一些,最好采用专用服务器,避免使用普通高配置计算机充当服务器,原因在于专用服务器是针对网络应用专门设计的,网络性能要比普通计算机好很多。
工作站:选择流行机种,以满足需求的基本配置为度,数量的选择兼顾集线器端口的数量,一般集线器常见端口数为8 口、12 口、16 口和24 口,不要造成太多的端口浪费。
网卡:工作站计算机选择10M/100M 自适应PCI 总线网卡,专用服务器一般都自带一个10M/100M 自适应网卡。
集线器:集线器的选择很大程度取决于组建的局域网的网络工作性质,一种情况为各工作站的网络通信主要是与服务器之间的通信,工作站之间没有什么通信,这种情况可以采用两个24 口可堆叠式10M/100M 自适应集线器,将服务器和最多47 台工作站组成一个局域网。
另一种情况则是各工作站的网络通信除了与服务器之间的通信外,工作站之间还存在大量通信,这种情况下就应该采用交换机。
比较经济的法是采用一台8 口的10M/100M 交换机做中心交换机,下带两台有1 个100M 口、24 个10M 口的交换机来组建局域网。
如果10M 还不能满足工作站间的网络通信需求,就全部采用10M/100M 自适应交换机。
双绞线:采用5 类或超5 类双绞线,每根UTP 需要两个RJ-45 连接器(俗称水晶头)。
所有硬件准备好后,用双绞线将每一台工作站、服务器中的网卡与集线器连接起来,局域网硬件部分就大功告成,接下来就到软件部分的安装。
3.操作系统的选择服务器的采用Windows 2000 Server 网络操作系统,工作站可采用Windows 9x、WindowsMe 或Windows 2000 Professional 操作系统,配置好服务器的服务设置和网络配置之后,安装好工作站的操作系统及网络相关设置,便可进行局域网的整体调试,调试通过,局域网组建工作完成。
如何区分HTTP协议的无状态和长连接?
HTTP是无状态的也就是说,浏览器和服务器每进行一次HTTP操作,就建立一次连接,但任务结束就中断连接。
如果客户端浏览器访问的某个HTML或其他类型的 Web页中包含有其他的Web资源,如JavaScript文件、图像文件、CSS文件等;当浏览器每遇到这样一个Web资源,就会建立一个HTTP会话 HTTP1.1和HTTP1.0相比较而言,最大的区别就是增加了持久连接支持(貌似最新的 http1.0 可以显示的指定 keep-alive),但还是无状态的,或者说是不可以信任的。
如果浏览器或者服务器在其头信息加入了这行代码 Connection:keep-alive TCP连接在发送后将仍然保持打开状态,于是,浏览器可以继续通过相同的连接发送请求。
保持连接节省了为每个请求建立新连接所需的时间,还节约了带宽。
实现长连接要客户端和服务端都支持长连接。
所谓长连接指建立SOCKET连接后不管是否使用都保持连接,但安全性较差,所谓短连接指建立SOCKET连接后发送后接收完数据后马上断开连接,一般银行都使用短连接短连接:比如http的,只是连接、请求、关闭,过程时间较短,服务器若是一段时间内没有收到请求即可关闭连接。
长连接:有些服务需要长时间连接到服务器,比如CMPP,一般需要自己做在线维持。
最近在看“服务器推送技术”,在B/S结构中,通过某种magic使得客户端不需要通过轮询即可以得到服务端的最新信息(比如股票价格),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带宽。
传统的轮询技术对服务器的压力很大,并且造成带宽的极大浪费。
如果改用ajax轮询,可以降低带宽的负荷(因为服务器返回的不是完整页面),但是对服务器的压力并不会有明显的减少。
而推技术(push)可以改善这种情况。
但因为HTTP连接的特性(短暂,必须由客户端发起),使得推技术的实现比较困难,常见的做法是通过延长http 连接的寿命,来实现push。
接下来自然该讨论如何延长http连接的寿命,最简单的自然是死循环法:【servlet代码片段】public void doGet(Request req, Response res) {PrintWriter out = ();……正常输出页面……();while (true) {(输出更新的内容);();(3000);} }如果使用观察者模式则可以进一步提高性能。
但是这种做法的缺点在于客户端请求了这个servlet后,web服务器会开启一个线程执行servlet的代码,而servlet由迟迟不肯结束,造成该线程也无法被释放。
于是乎,一个客户端一个线程,当客户端数量增加时,服务器依然会承受很大的负担。
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个现象比较复杂,目前的趋势是从web服务器内部入手,用nio(JDK 1.4提出的包)改写request/response的实现,再利用线程池增强服务器的资源利用率,从而解决这个问题,目前支持这一非J2EE官方技术的服务器有Glassfish和Jetty(后者只是听说,没有用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