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标题:辐射量的评估标准和测试方法
一、引言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辐射无处不在,无论是电磁辐射还是放射性辐射。
了解和评估辐射量对于保护人类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辐射量的评估标准和测试方法,帮助大家更好地认识辐射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二、辐射量的评估标准
辐射量的评估标准主要包括剂量当量、辐射剂量和辐射强度等参数。
这些参数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辐射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程度。
1. 剂量当量:剂量当量是衡量辐射对健康影响程度的重要指标,它综合考虑了辐射类型、能量以及组织器官对辐射的敏感性等因素。剂量当量的评估标准通常基于国际权威机构制定的安全限值。
2. 辐射剂量:辐射剂量是指人体或物体受到的辐射能量大小,包括吸收剂量、等效剂量等参数。这些参数反映了人体组织或器官接受的辐射量。
3. 辐射强度:辐射强度是指辐射源发出的辐射能量大小。了解辐射源的强度有助于评估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程度。
三、辐射量的测试方法
评估辐射量的测试方法主要包括仪器测量法和计算法。
1. 仪器测量法:通过专业的辐射测量仪器,如剂量计、辐射检测仪等,直接测量辐射量。这些仪器具有高精度和高灵敏度,能够准确地测量各种类型辐射的剂量和强度。
2. 计算法:在某些情况下,可以通过计算得出辐射量。例如,根据辐射源的特性、距离、时间等因素,通过相关公式计算得出辐射剂量和强度。计算法适用于一些较为简单的场景,但在复杂环境下,仍需结合仪器测量法进行准确评估。
四、不同类型的辐射测试方法
1. 电磁辐射测试方法:电磁辐射测试主要关注电场和磁场的强度。测试方法包括使用电场强度和磁场强度计进行实地测量,以及通过频谱分析仪分析电磁波的频谱。
2. 放射性辐射测试方法:放射性辐射测试旨在评估α粒子、β粒子、X射线和γ射线等放射性物质的剂量和强度。测试方法包括使用放射性探测器如盖革计数器测量放射性物质的活度和剂量率,以及通过核物理实验室的仪器设备进行更精确的测量和分析。
五、实际应用与案例分析
为了更好地理解辐射量的评估标准和测试方法,我们将结合实际应用案例进行分析。
例如,在核电站、医疗诊断和工业检测等领域,需要对环境和工作场所的辐射量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
通过专业的测试方法和仪器,可以确保工作人员和环境的安全,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在日常生活中,了解家用电器、移动通信设备等电磁辐射的来源和剂量,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自身健康。
六、结论
了解辐射量的评估标准和测试方法对于保护人类健康至关重要。
通过仪器测量法和计算法等方法,可以准确地评估各种类型辐射的剂量和强度。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结合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测试方法,并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大家能更好地认识辐射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保障自身健康。
拆迁可以要求评估公司改时间吗?
根据评估办法的要求,评估的时间节点是法定的,无法更改。
至于评估报告作出的时间,可以要求评估公司更改的。
手机对人有辐射吗?
手机辐射大小以何为标准,专家介绍,国际科学界用“SAR”值来对手机辐射进行量化和测量。
“SAR”是“SpecificAbsorptionRate”的缩写,即“比吸收率”。
就是单位时间内单位质量的物质吸收的电磁吸收辐射能量。
通俗地讲,就是测量手机辐射对人体的影响是否符合标准。
目前国际通用的标准为:以6分钟计时,每公斤脑组织吸收的电磁辐射能量不得超过2瓦。
这一标准作为国际业界的通用标准,在业界内仍鲜为人知。
有不少知名业界专家至今仍以为手机辐射主要是测量手机发射的峰值功率;也有专业人士认为主要取决于基站对手机的功率控制。
据中国泰尔实验室专门从事该项工作的电磁辐射测量专家、泰尔实验室副主任王南、马鑫两位专家介绍,只有“SAR”值才是衡量手机辐射量的唯一标准。
对于GSM手机与CDMA手机谁更环保是目前消费者关心的话题之一,据专家介绍,以GSM手机在拨号时会对话筒、固定电话、计算机显示屏产生干扰,而CDMA手机则不受影响的现象为据,断定GSM手机的电磁辐射要大些;或者通过测量GSM手机发射的峰值功率为2瓦、而CDMA手机发射功率的指标为0.2瓦,就断定GSM的手机辐射量是CDMA手机的10倍,这些说法都缺乏科学依据。
CDMA手机信号工作的方式是连续的,而GSM手机发射的是脉冲信号,易与其他电器产生耦合。
仅仅通过因手机发射的是脉冲信号,对话筒、固定电话和显示屏产生干扰,就得出GSM手机辐射高的结论是错误的。
而关于GSM手机的电磁辐射是CDMA手机10倍的说法,王南、马鑫、魏然等专家认为这与许多专业人士不了解“SAR”值有关。
由于GSM采用时分多址(TDMA)技术,虽然其峰值功率为2瓦,但实际功率仅为0.25瓦,再加上“SAR”值的计量是一个单位时间的累计过程,因此实际检测数据表明:GSM手机与CDMA手机的电磁辐射值处于同一个水平,并无谁比谁更环保一说。
其实真正的绿色手机是小灵通。
呵呵除了小灵通以外,其他的手机睡觉的时候最好不要放在头的旁边
“动态分析指标”是什么意思
包括: 一、发展水平和增长量 (一)发展水平 发展水平是指某一经济现象在各个时期达到的实际水平。
如本例各年工业总产值就是发展水平。
它说明该厂工业总产值各年达到的水平。
(二)增长量 增长量是指某一经济现象在一定时期增长或减少的绝对量。
它是报告期发展水平减基期发展水平之差。
这个差数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
正数表示增加,负数表示减少。
计算增长量,由于采用的基期不同,可分为:逐期增长量和累积增长量。
1.逐期增长量 是报告期发展水平减前一期发展水平之差,说明报告期发展水平比前一期发展水平增加(或减少)的绝对量。
2.累积增长量 是报告期发展水平减固定基期发展水平之差,说明报告期发展水平比固定基期发展水平增加(或减少)的绝对量。
逐期增长量之和等于累积增长量。
二、发展速度和增长速度 (一)发展速度 发展速度是说明事物发展快慢程度的动态相对数。
它等于报告期水平对基期水平之比。
表示报告期为基期水平的百分之几或多少倍。
发展速度大于100%(或1)表示上升;小于100%(或1)表示下降。
由于基期水平可以是最初水平,也可以是前一期水平,所以发展速度有两种,即:环比发展速度和定基发展速度。
1.环比发展速度 是报告期发展水平与前一期发展水平之比,说明报告期发展水平为前一期发展水平的百分之几或多少倍。
2.定基发展速度 是报告期水平与固定基期水平之比,说明报告期水平为固定期水平的百分之几或多少倍。
(二)增长速度 增长速度是说明事物增长快慢程度的动态相对数。
它是报告期比基期的增长量与基期水平之比,表示报告期水平比基期水平增长了百分之几或多少倍。
增长速度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
正数表示增长,负数表示降低。
增长速度由于采用的基期不同,可分为环比增长速度和定基增长速度。
1.环比增长速度 是报告期比前一期的增长量与前一期水平之比,表明报告期比前一期水平增长了百分之几或多少倍。
2.定基增长速度 是报告期比固定基期的增长量,与固定基期水平之比,表明报告期水平比固定基期水平增长了的百分之几或多少倍。
环比增长速度与定基增长速度无直接关系,即环比增长速度的连乘积不等于定基增长速度。
但增长速度与发展速度却有一定关系,即发展速度减1或100%等于增长速度 年距增长速度与年距发展速度,亦存在同样的关系,因此 年距增长速度=年距发展速度-1(或100%) 三、序时平均数和平均发展速度、平均增长速度、翻番速度 (一)序时平均数 序时平均数是将动态数列中各时期或时点上的指标加以平均而得的平均数。
这种平均数是将某种事物在时间上变动的差异平均化,用以说明一段时期内的一般水平。
序时平均数(又称动态平均数)是与一般平均数(又称静态平均数)不相同的又一种类型的平均数。
两者的差别如下: (1)一般平均数是根据同一时期的标志总量与总体总量计算的; 而序时平均数是根据不同时期的总量指标计算的。
(2)一般平均数所平均的是总体内各单位某一标志值的差别; 而序时平均数所平均的是总体的某一总量指标在时间上的变动差别。
(3)一般平均数通常是由变量数列计算的而序时平均数是由动态数列计算的。
可见序时平均数不论从性质上或计算上都与一般平均数不相同。
下面说明动态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的方法。
序时平均数可根据绝对数动态数列计算,也可根据相对数动态数列或平均数动态数列计算。
但根据绝对数动态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是最基本的方法。
后两者动态数列的序时平均数的计算,可分别计算分子和分母数列的序时平均数,然后以之对比,即可求得。
下面主要说明根据绝对数动态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的方法。
由于绝对数动态数列有时期数列和时点数列之分,其计算序时平均数的方法也不一样,故分别加以说明: (1)由时期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
由时期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只需采用简单算术平均法,以时期项数除时期数列中各个指标数值之和即可 (2)由时点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
时点数是瞬间数, 一般是期初数或期末数, 在间隔相等的情况下,假定研究现象在时点间隔间变动是均匀的,因而先将两个相邻时点数相加后除以2, 即得这两个时点间的序时平均数,然后再用简单平均法,求出整个时间的序时平均数。
(二)平均发展速度 平均发展速度是动态数列中各期环比发展速度或各期定基发展速度中的环比发展速度的序时平均数。
它说明在一定时期内发展速度的一般水平。
根据这一定义,那么平均发展速度的计算方法有几何法和方程法。
现从理论动态数列和实际动态数列的关系,说明这两种计算方法。
1.几何法平均发展速度 实际动态数列各期环比发展速度连乘积等于理论动态数列中各期平均发展速度的连乘积2.方程法平均发展速度方程法平均发展速度的特点是实际动态数列各项之和等于理论动态数列各项之和,所以称为“累计法” (三)平均增长速度 因平均增长速度不等于全期各环比增长速度的连乘积,故它不能根据各环比增长速度进行直接计算。
但可以利用平均增长速度等于平均发展速度减1(或百分之百)进行间接计算。
(四)“翻番”速度指标及其计算 五)运用速度指标的几个问题(1)平均发展速度与平均增长速度指标, 也是属于统计平均数的范畴。
前面在谈统计平均数的计算时,曾强调计算平均数时,要注意平均数的同质性,否则所计算的平均数便是虚构的,没有什么意义的数字游戏。
那么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也同样遵循同质性的原则。
不过这里指的同质性是另一种意义的同质性,即发展方向的同一性。
如果被研究对象在一定时期内发展方向不一致,那就缺乏计算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的基本条件了,所计算出来的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也就缺乏代表性了。
(2)如果事物在发展过程中, 出现剧烈波动、大起大落现象,从平均的观点看,这种现象的离散程度很大,所计算的平均速度指标,代表性也就很低。
在具体运用速度指标时, 必须结合剧烈波动的原因,进行具体分析。
(3)平均发展速度是根据基期和计算期的水平指标计算的。
所以选择基期显得特别重要。
必须注意选择正常的时间,亦即未受影响的时间和有意义的时间作为基期。
(4)速度指标与水平指标相结合。
速度指标与水平指标相结合,指的是两方面的结合,一方面是速度指标要与增长百分之一的水平值相结合。
有时对比两个事物的发展速度,如果只看速度指标,就说一个快了,一个慢了,可能会得出错误的结论,所以必须结合增长百分之一水平值,具体分析现象的发展情况。
另一方面是定基增长量与定基增长速度、环比增长量与环比增长速度相结合,互相补充。
(5)总平均速度指标要与分期速度、分段速度指标相结合。
总平均发展速度,一般反映一段长时间事物发展的情况,但往往掩盖各期发展的情况,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既反映事物发展的情况又能发现事物发展的实现过程。
有时事物发展呈阶段性,各阶段发展不是很平衡,需要分阶段计算平均发展速度,这时就要将总平均发展速度与分阶段平均发展速度结合起来,才能很好地反映事物的具体发展状况。
(6)将有联系的几个不同事物的发展速度进行观察, 更能分析事物的发展规律。
例如,将产量、职工人数和劳动生产率的发展速度对比分析,可以发现三者之间发展速度的关系。
若产量的速度虽然快,但主要是由职工人数发展更快造成的,那劳动生产率的发展速度反而受到影响,不符合产量正常发展的规律。
(7)若发展水平出现负的基数时, 则不能计算速度指标。
例如,某企业由于改善了经营管理,由亏转盈。
负债和盈利是两个性质相反的指标,用符号表示为一负一正。
在统计界曾就此问题进行过探索,提出过不少的计算方法,但都很难成立,以致不了了之。
(8)若将速度与图形结合起来, 将生动地描述发展的情况,观察鲜明,给人以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