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在商业决策、市场分析和产品定价等领域,价格因素及计算方式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一个合理的价格不仅能反映商品或服务的价值,还能确保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本文将详细解析价格因素及其计算方式,通过价格因素公式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价格制定的方法。
二、价格因素概述
价格因素是指在商品或服务定价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影响因素。
这些因主要包括成本、市场需求、竞争状况、供应链、品牌形象等。
下面我们将逐一分析这些因素对价格制定的影响。
1. 成本:成本是定价的基础,包括直接成本(如原材料、生产费用)和间接成本(如销售、市场营销、研发等费用)。价格必须能够覆盖成本,以确保企业的盈利能力。
2. 市场需求:市场需求是影响价格的重要因素。当消费者对某商品或服务的需求较高时,企业可以提高价格;反之,当需求较低时,企业则需要降低价格以吸引消费者。
3. 竞争状况:竞争对手的定价策略会对企业的定价产生影响。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企业通常需要调整价格以维持市场份额和竞争力。
4. 供应链: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都会影响商品或服务的最终定价。供应商的价格、运输成本、库存管理等都会影响企业的成本,进而影响定价。
5. 品牌形象:品牌形象是影响定价的重要因素之一。知名品牌通常可以收取更高的溢价,而新兴品牌则需要通过合理的定价策略来树立市场形象和信誉。
三、价格因素公式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价格因素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使用价格因素公式来表示:
价格 = 成本 + 利润 + 竞争调整 +市场需求调整 + 其他因素调整
这个公式涵盖了影响定价的主要因素,并允许企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下面我们将逐一解析这个公式中的每个部分。
1. 成本:这是定价的基础。在计算成本时,企业需要考虑到所有与商品或服务相关的直接和间接成本。
2. 利润:企业期望从每一单位商品或服务中获得的利润。利润的大小取决于企业的盈利目标和市场份额等因素。
3. 竞争调整:根据竞争对手的定价策略进行调整。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企业可能需要降低价格以吸引消费者;在垄断或寡头市场中,企业可能可以设定较高的价格。
4. 市场需求调整:根据市场需求状况进行调整。当需求较高时,企业可以提高价格;当需求较低时,企业需要降低价格以刺激消费。
5. 其他因素调整:这部分包括供应链、品牌形象、政策法规等其他影响因素的调整。企业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以确保最终定价的合理性。
四、计算方式详解
在实际操作中,企业可以根据价格因素公式,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定价计算。以下是一种可能的计算方式:
1. 确定成本:计算商品或服务的总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2. 设定目标利润:根据企业的盈利目标和市场份额等因素,设定每单位商品或服务的目标利润。
3. 分析竞争状况:了解竞争对手的定价策略,根据竞争状况进行调整。
4. 评估市场需求:通过市场调研和预测,评估市场需求状况,并根据需求状况进行调整。
5. 考虑其他因素:综合考虑供应链、品牌形象、政策法规等其他因素,进行最终定价。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解析,我们可以看出,价格因素及其计算方式对于企业的定价策略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企业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制定合理的定价策略。
价格因素公式为企业提供了一个直观的框架,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价格制定方法。
劳动生产率,社会劳动生产率与价值总额的关系,价格和价值的关系。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表现为价格)是由生产该商品的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例关系,与个别劳动时间没有关系(切忌把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等同于个别劳动时间的平均数!)。
数学公式为价值=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总量/劳动生产率。
(2)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表现为数量)越高,平均到单位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会越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少,所以,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跟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例关系,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没有关系。
数学公式为价值=1/生产率。
(3)商品的价值总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无关(理论上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与价值量相抵消,所以价值总量问题不考虑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使用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公式为使用价值量=数量=生产率*时间),个别劳动生产率与企业价值总量成正比(公式为价值总量=数量*价值量(不变)=生产率*时间*价值量)。
(4)商品的价值决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币值变化(商品价值变化)影响价格变化(货币用来表现商品价值),公式为商品价值=货币表现的价格:商品增减值时价格变化为商品价值=货币价格*(1±变化);币值变化时为商品*(1±变化)=货币价格。
例如:假设某国生产M商品的企业只有甲乙两家。
2007年甲企业的产量为10万件,每件商品的生产时间为6小时;乙企业的产量为8万件,每件商品的生产时间为10小时。
如果2008年甲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0%,其他条件不变,则2008年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 )A.5小时 B.7小时 C.7.5小时 D.8小时【解析】本小题主要考查了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含义的理解。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从题中可知生产M商品的甲乙两家企业都是在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要求出2008年单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就是要求出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下生产单位商品M的劳动时间。
首先要计算出甲乙两家企业2008年生产M商品的数量和,10×(1+20%)+8=20万件。
并计算出2008年两企业生产所有商品所耗费的总时间 6÷(1+20%)×12万+10×8万=140万小时。
最后就可算出2008年每件M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140万÷20万=7小时。
假定生产一件甲商品的社会要劳动时间为2小时,价值为40 元。
如果生产者A生产该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为1小时,A在4小时内生产的使用价值总量、生产出的商品的交换价值总量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分别是( )A.2 80 40 B.2 40 20 C .4 80 20 D.4 160 40 该题考查考生对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关系的理解,对商品价值量与个别劳动时间的关系的理解,涉及价值总量、交换价值总量和使用价值总量的认识。
可以分三步解决:第一步,先求出劳动生产率提高后4小时所生产的商品总数。
根据题意可知,生产者A在4小时内生产的商品数量为4件,即使用价值总量为4。
第二步求出4件商品的价值总量,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题目中的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而社会劳动生产率未变,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未变,所以,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仍为40元,价值总量应该为4×40=160元。
第三步求出交换价值总量。
商品价值总量160元,按照等价交换原则,商品的交换价值总量也因该是160元。
股票都有什么专用名词
基础普及篇
一些常用的股票术语
*基本面:包括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和上市公司基本情况。
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包括财务状况、盈利状况、市场占有率、经营管理体制、人才构成等各个方面。
*政策面:指国家针对证券市场的具体政策,例如股市扩容政策、交易规则、交易成本规定等。
市场面:指市场供求状况、市场品种结构以及投资者结构等因素。
市场面的情况也与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好坏有关。
*技术面:指反映股价变化的技术指标、走势形态以及K线组合等。
技术分析有三个前提假设。
*开盘价:指某种证券在证券交易所每个营业日的第一笔交易,第一笔交易的成交价即为当日开盘价。
*收盘价:指某种证券在证券交易所一天交易活动结束前最后一笔交易的成交价格。
*报价:是证券市场上交易者在某一时间内对某种证券报出的最高进价或最低出价,报价代表了买卖双方所愿意出的最高价格,进价为买者愿买进某种证券所出的价格,出价为卖者愿卖出的价格。
报价的次序习惯上是报进价格在先,报出价格在后。
*最高价:指某种证券当日交易中最高成交价格。
*最低价:指某种证券当日交易中的最低成交价格。
*涨、跌停板:为了防止证券市场上价格暴涨暴跌,避免引起过分投机现象,在公开竞价时,证券交易所依法对当天市场价格的涨跌幅度予以适当的限制,A股市场的涨、跌均在10%,一只股票的每天最大震幅为20%。
即当天的市场价格涨或跌到了一定限度就不得再有涨跌,这种现象的专门术语即为停板。
当天市场价格的最高限度称涨停板,当天市场价格的最低限度称为跌停板。
*除权:是由于公司股本增加,每股股票所代表的企业实际价值(每股净资产)有所减少,需要在发生该事实之后从股票市场价格中剔除这部分因素,而形成的剔除行为。
*除息:是由于公司股东分配红利,每股股票所代表的企业实际价值(每股净资产)有所减少,需要在发生该事实之后从股票市场价格中剔除这部分因素,而形成的剔除行为。
*填权:是指在除权除息后的一段时间里,如果多数人对该股看好,该只股票交易市价高于除权(除息)基准价,即股价比除权除息前有所上涨,这种行情称为填权。
*贴权:是指在除权除息后的一段时间里,如果多数人不看好该股,交易市价低于除权(除息)基准价,即股价比除权除息前有所下降。
*每股税后利润:又称每股盈利,可用公司税后利润除以公司总股数来计算。
*股东权益:是公司净资产代表公司本身拥有的财产,也是股东们在公司中的权益。
*净资产收益率:是公司税后利润除以净资产得到的百分比率,用以衡量公司运用自有资本的效率。
*市盈率:是某种股票普通股每股市价与每股盈利的比率,它也称为股价收益比率或市价盈利比率。
常常被用来判定股价与企业盈利、基本面之间的背离程度,以提示买卖风险。
*龙头股:是指某一时期在股票市场的炒作中对同行业板块的其他股票具有影响和号召力的股票,它的涨跌往往对其他同行业板块股票的涨跌起引导和示范作用。
*大盘股、小盘股:一般是根据流通股本的大小和其对指数的影响多寡来进行划分。
*T+1交收:是指交易双方在交易次日完成与交易有关的证券、款项收付,即买方收到证券、卖方收到款项。
*分红 :是指上市公司对股东的投资回报。
*送红股:是指上市公司将本年的利润留在公司里,发放股票作为红利,从而将利润转化为股本。
*转增股本:是指公司将资本公积转化为股本,转增股本并没有改变股东的权股益,但却增加了股本规模,因而客观结果与送红股相似。
*ST:将对财务状况或其它状况出现异常的上市公司的股票交易进行特别处理,由于特别处理的英文是Special Treatment(缩写是ST),因此这些股票就简称为ST股。
*题材板块:通常特指由于某一些突发事件或特有现象而使部分个股具有一些共同特征,例如资产重组板块、WTO板块、西部概念等。
市场要炒作就必须以各种题材做支撑,这已成了市场的规律。
根据有关市场人士的分析,常被利用的炒作题材大致有以下几类:1.经营业绩好转、改善;2.国家产业政策扶持,政府实行政策倾斜;3.将要或正在合资合作、股权转让;4.出现控股或收购等重大资产重组;5.增资配股或高送股分红等。
*牛市:股票市场上买入者多于卖出者,股市行情看涨。
*熊市:股票市场上卖出者多于买入者,股市行情看跌,与牛市相反。
*多头、多头市场:多头是指投资者对股市看好,预计股价将会看涨,于是趁低价时买进股票,待股票上涨至某一价位时再卖出,以获取差额收益。
一般来说,人们通常把股价长期保持上涨势头的股票市场称为多头市场。
多头市场股价变化的主要特征是一连串的大涨小跌。
*利多:是指刺激股价上涨的信息,如股票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好转、银行利率降低、社会资金充足、银行信贷资金放宽、市场繁荣等,以及其他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对股价上涨有利的信息。
*利空:是指能够促使股价下跌的信息,如股票上市公司经营业绩恶化、银行紧缩、银行利率调高、经济衰退、通货膨胀、天灾人祸等,以及其他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促使股价下跌的不利消息。
*跳空:股价受利多或利空影响后,开盘时出现较大幅度上下跳动的现象。
当股价受利多影响上涨时,交易所内当天的开盘价或最低价高于前一天收盘价两个申报单位以上。
当股价下跌时,当天的开盘价或最高价低于前一天收盘价在两个申报单位以上。
或在一天的交易中,上涨或下跌超过一个申报单位。
以上这种股价大幅度跳动现象称之为跳空。
*洗盘:投机者先把股价大幅度杀低,使大批小额股票投资者(散户)产生恐慌而抛售股票,然后再股价抬高,以便乘机渔利。
*回档:在股市上,股价呈不断上涨趋势,终因股价上涨速度过快而反转回跌到某一价位,这一调整现象称为回档。
一般来说,股票的回档幅度要比上涨幅度小,通常是反转回跌到前一次上涨幅度的三分之一左右时又恢复原来上涨趋势。
*反弹:在股市上,股价呈不断下跌趋势,终因股价下跌速度过快而反转回升到某一价位的调整现象称为反弹。
一般来说,股票的反弹幅度要比下跌幅度小,通常是反弹到前一次下跌幅度的三分之一左右时,又恢复原来的下跌趋势。
*整理:股市上的股价经过大幅度迅速上涨或下跌后,遇到阻力线或支撑线,原先上涨或下跌趋势明显放慢,开始出现幅度为15%左右的上下跳动,并持续一段时间,这种现象称为整理。
整理现象的出现通常表示多头和空头激烈互斗而产生了跳动价位,也是下一次股价大变动的前奏。
*套牢:是指进行股票交易时所遭遇的交易风险。
例如投资者预计股价将上涨,但在买进后股价却一直呈下跌趋势,这种现象称为多头套牢。
相反,投资者预计股价将下跌,将所借股票放空卖出,但股价却一直上涨,这种现象称为空头套牢。
统计中综合指数是什么
拉氏物价指数表示以现期价格购买一个基期选定的商品组合的成本相对于以基期价格购买同一组合的成本的比值。
基期:某一时期的价格水平与另一时期的价格水平,这里的时期作为对比基础的时期,即是基期。
拉氏公式 加权综合公式的一种,即在综合公式的基础上,将两个时期的商品价格分别乘以权数(消费量),然后进行对比,计算总指数。
1864年德国统计学家拉斯贝尔(Laspeyres)主张用基期消费量加权来计算总指数,即称为拉氏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