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存储类型与规格下的存储费用分析及降低服务器存储成本的方法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据存储需求日益增长。
企业在面临海量数据的同时,如何选择合适的存储类型与规格,以及如何降低服务器存储成本,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详细分析不同存储类型与规格下的存储费用,并探讨如何降低服务器存储成本。
二、不同存储类型及其特点
1. 本地存储
本地存储是指将数据存储在本地服务器或设备上的存储方式。
其特点包括速度快、可靠性高,但容量有限,且扩展成本较高。
2. 云计算存储
云计算存储是一种基于云计算技术的数据存储方式。
其特点包括弹性扩展、容量大、成本低,但数据传输速度受网络状况影响。
3. 分布式存储
分布式存储是一种通过网络连接多个存储设备的方式,实现数据的分布式存储。
其特点包括数据冗余、容错性强、可扩展性好,适用于大规模数据存储。
三、不同存储类型与规格下的存储费用分析
1. 成本构成
存储成本主要包括硬件成本、软件成本、维护成本等。
不同存储类型与规格的成本构成有所不同。
2. 成本对比
(1)本地存储:硬件成本较高,需要购买存储设备,同时需要定期进行维护。
但性能稳定,适用于对数据安全性要求较高的场景。
(2)云计算存储:硬件成本由云服务提供商承担,用户只需按需支付费用。
软件成本较低,但网络传输费用可能成为一部分开销。
适用于需要弹性扩展的场景。
(3)分布式存储:硬件成本相对较低,可以实现数据的冗余和容错。
但需要专业的软件支持,软件成本相对较高。
适用于大规模数据存储和处理场景。
四、降低服务器存储成本的方法
1. 合理选择存储类型与规格
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存储类型与规格,避免过度采购和浪费。
对于数据安全性要求较高的场景,可以选择本地存储;对于需要弹性扩展的场景,可以选择云计算存储;对于大规模数据存储和处理场景,可以选择分布式存储。
2. 利用优惠活动和折扣
关注云服务提供商的优惠活动和折扣,合理利用可以显著降低存储成本。
3. 数据压缩与去重技术
采用数据压缩与去重技术,减少数据存储空间,降低存储成本。
4. 监控和管理存储资源
定期对存储资源进行监控和管理,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储瓶颈问题,避免资源浪费。
5. 引入存储虚拟化技术
通过引入存储虚拟化技术,实现存储资源的动态分配和管理,提高存储资源利用率,降低存储成本。
6. 考虑使用开源解决方案
对于分布式存储等场景,可以考虑使用开源解决方案,降低软件成本。
五、结论
在选择合适的存储类型与规格时,企业需要综合考虑实际需求、成本、性能等多方面因素。
通过合理利用优惠活动、采用数据压缩与去重技术、监控和管理存储资源、引入存储虚拟化技术以及考虑使用开源解决方案等方法,企业可以有效降低服务器存储成本。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降低服务器存储成本的方法将不断更新和丰富,企业需保持关注并灵活应用。
进程和线程的区别?
说法一:进程是具有一定独立功能的程序关于某个数据集合上的一次运行活动,进程是系统进行资源分配和调度的一个独立单位.线程是进程的一个实体,是CPU调度和分派的基本单位,它是比进程更小的能独立运行的基本单位.线程自己基本上不拥有系统资源,只拥有一点在运行中必不可少的资源(如程序计数器,一组寄存器和栈),但是它可与同属一个进程的其他的线程共享进程所拥有的全部资源.一个线程可以创建和撤销另一个线程;同一个进程中的多个线程之间可以并发执行说法二:进程和线程都是由操作系统所体会的程序运行的基本单元,系统利用该基本单元实现系统对应用的并发性。
进程和线程的区别在于:简而言之,一个程序至少有一个进程,一个进程至少有一个线程.线程的划分尺度小于进程,使得多线程程序的并发性高。
另外,进程在执行过程中拥有独立的内存单元,而多个线程共享内存,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程序的运行效率。
线程在执行过程中与进程还是有区别的。
每个独立的线程有一个程序运行的入口、顺序执行序列和程序的出口。
但是线程不能够独立执行,必须依存在应用程序中,由应用程序提供多个线程执行控制。
从逻辑角度来看,多线程的意义在于一个应用程序中,有多个执行部分可以同时执行。
但操作系统并没有将多个线程看做多个独立的应用,来实现进程的调度和管理以及资源分配。
这就是进程和线程的重要区别。
说法三:多线程共存于应用程序中是现代操作系统中的基本特征和重要标志。
用过UNIX操作系统的读者知道进程,在UNIX操作系统中,每个应用程序的执行都在操作系统内核中登记一个进程标志,操作系统根据分配的标志对应用程序的执行进行调度和系统资源分配,但进程和线程有什么区别呢?进程和线程都是由操作系统所体会的程序运行的基本单元,系统利用该基本单元实现系统对应用的并发性。
进程和线程的区别在于:线程的划分尺度小于进程,使得多线程程序的并发性搞。
另外,进程在执行过程中拥有独立的内存单元,而多个线程共享内存,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程序的运行效率。
线程在执行过程中与进程还是有区别的。
每个独立的线程有一个程序运行的入口、顺序执行序列和程序的出口。
但是线程不能够独立执行,必须依存在应用程序中,由应用程序提供多个线程执行控制。
从逻辑角度来看,多线程的意义在于一个应用程序中,有多个执行部分可以同时执行。
但操作系统并没有将多个线程看做多个独立的应用,来实现进程的调度和管理以及资源分配。
这就是进程和线程的重要区别。
进程(Process)是最初定义在Unix等多用户、多任务操作系统环境下用于表示应用程序在内存环境中基本执行单元的概念。
以Unix操作系统为例,进程是Unix操作系统环境中的基本成分、是系统资源分配的基本单位。
Unix操作系统中完成的几乎所有用户管理和资源分配等工作都是通过操作系统对应用程序进程的控制来实现的。
C、C++、Java等语言编写的源程序经相应的编译器编译成可执行文件后,提交给计算机处理器运行。
这时,处在可执行状态中的应用程序称为进程。
从用户角度来看,进程是应用程序的一个执行过程。
从操作系统核心角度来看,进程代表的是操作系统分配的内存、CPU时间片等资源的基本单位,是为正在运行的程序提供的运行环境。
进程与应用程序的区别在于应用程序作为一个静态文件存储在计算机系统的硬盘等存储空间中,而进程则是处于动态条件下由操作系统维护的系统资源管理实体。
多任务环境下应用程序进程的主要特点包括:●进程在执行过程中有内存单元的初始入口点,并且进程存活过程中始终拥有独立的内存地址空间;●进程的生存期状态包括创建、就绪、运行、阻塞和死亡等类型;●从应用程序进程在执行过程中向CPU发出的运行指令形式不同,可以将进程的状态分为用户态和核心态。
处于用户态下的进程执行的是应用程序指令、处于核心态下的应用程序进程执行的是操作系统指令。
在Unix操作系统启动过程中,系统自动创建swapper、init等系统进程,用于管理内存资源以及对用户进程进行调度等。
在Unix环境下无论是由操作系统创建的进程还要由应用程序执行创建的进程,均拥有唯一的进程标识(PID)。
说法四:应用程序在执行过程中存在一个内存空间的初始入口点地址、一个程序执行过程中的代码执行序列以及用于标识进程结束的内存出口点地址,在进程执行过程中的每一时间点均有唯一的处理器指令与内存单元地址相对应。
Java语言中定义的线程(Thread)同样包括一个内存入口点地址、一个出口点地址以及能够顺序执行的代码序列。
但是进程与线程的重要区别在于线程不能够单独执行,它必须运行在处于活动状态的应用程序进程中,因此可以定义线程是程序内部的具有并发性的顺序代码流。
Unix操作系统和Microsoft Windows操作系统支持多用户、多进程的并发执行,而Java语言支持应用程序进程内部的多个执行线程的并发执行。
多线程的意义在于一个应用程序的多个逻辑单元可以并发地执行。
但是多线程并不意味着多个用户进程在执行,操作系统也不把每个线程作为独立的进程来分配独立的系统资源。
进程可以创建其子进程,子进程与父进程拥有不同的可执行代码和数据内存空间。
而在用于代表应用程序的进程中多个线程共享数据内存空间,但保持每个线程拥有独立的执行堆栈和程序执行上下文(Context)。
基于上述区别,线程也可以称为轻型进程 (Light Weight Process,LWP)。
不同线程间允许任务协作和数据交换,使得在计算机系统资源消耗等方面非常廉价。
线程需要操作系统的支持,不是所有类型的计算机都支持多线程应用程序。
Java程序设计语言将线程支持与语言运行环境结合在一起,提供了多任务并发执行的能力。
这就好比一个人在处理家务的过程中,将衣服放到洗衣机中自动洗涤后将大米放在电饭锅里,然后开始做菜。
等菜做好了,饭熟了同时衣服也洗好了。
需要注意的是:在应用程序中使用多线程不会增加 CPU 的数据处理能力。
只有在多CPU 的计算机或者在网络计算体系结构下,将Java程序划分为多个并发执行线程后,同时启动多个线程运行,使不同的线程运行在基于不同处理器的Java虚拟机中,才能提高应用程序的执行效率。
服务器内存和家用DDR2内存的区别
服务器内存也是内存,它与普通PC机内存在外观和结构上没有什么明显实质性的区别,主要是在内存上引入了一些新的特有的技术,如ECC、ChipKill、热插拔技术等,具有极高的稳定性和纠错性能。
服务器常用的内存主要有三种 内存,“Error Checking and Correcting”的简写,中文名称是“错误检查和纠正”。
一般INTEL3XXX系列主板使用此内存条。
-DIMM 带寄存器Register芯片和unbuffered ECC不带缓存。
带有Register的内存一定带Buffer(缓冲),并且能见到的Register内存也都具有ECC功能,其主要应用在中高端服务器及图形工作站上。
-DIMM(Fully Buffered DIMM),全缓冲内存模组内存。
FB-DIMM另一特点是增加了一块称为“Advanced Memory Buffer,简称AMB”的缓冲芯片。
这款AMB芯片是集数据传输控制、并—串数据互换和芯片而FB-DIMM实行串行通讯呈多路并行主要靠AMB芯片来实现。
如INTEL5XXX系列主板使用此内存条。
服务器内存通用性问题ECC nonREG的可以用在普通台式电脑上FBD 、ECC REG的不可以
主存/外存层次和cache/主存层次的共同点
多层次存储器结构根据概率统计,在90%的时间内CPU只对10%的内存进行访问。
为了提高速度,增加容量,降低成本,目前各类计算机中已经广泛采用多层次存储器结构,即采用DRAM组成高速缓存(cache memory)存放做常用的数九;用DRAM组成内存,存放次常用的大量数据;将不常用的数据存放在虚拟内存(virtual memory)的硬盘中,如图5-2所示。
由图5-2可以看出,除CPU内部寄存器外,由上向下分三个层次,即高速缓存、主存和辅存。
容量逐级增大,速度逐级降低,成本逐级减少。
从整个结构看分两个层次,即“主存——辅存“和”Cache—主存“。
1. 主存——辅存层次“主存——辅存“层次用于解决大容量低成本的矛盾。
由于”主存——辅存“构成一个存储器层次,对其进行统一编址,形成虚拟存储器,由操作系统和辅助软、硬件用比主存容量大得多的逻辑地址编程。
从而解决大容量、低成本的矛盾。
具体做法是:当用虚拟地址访问主存,如果在主存,就可以访问。
否则经过辅助软、硬件把它所在的那块程序和数据调入主存,再进行访问。
因此从整体看,速度接近于主存,容量接近于辅存,每位平均价格接近于辅存。
-主存层次“Cache-主存”层次主要是利用Cache解决存储器与CPU中运算器和主控制器速度匹配问题,而“Cache-主存”之间地址映像与调度如同主-辅层次技术,不同的是其速度要求高,由硬件完成。
因此,从CPU角度看,“Cache-主存”层次速度接近于Cache,但容量是主存,价格接近于主存,解决了速度和成本之间的矛盾5.1.3 主存储器的结构主存储器的基本结构如图5-3所示,它由主存储器,地址译码电路、读/写放大、时序控制四部分组成。
1. 主存储器存储器是主存储器中的核心部分,粗暴初期由打零的存储单元组成。
存储单元是主存中最小的可寻址的单位,CPU对存储器的访问就是对存储单元进行读/写操作。
为了CPU对存储单元的访问,对存储单元进行顺序编号,该编号称为地址,地址与存储单元一一对应,是存储单元的唯一标志。
访问存储单元时必须先给出地址,大多数计算机主存按字节编址,地址码的位数表示CPU对粗暴初期进行寻址的空间,如16位地址码,寻址空间64KB粗暴出单元(64KB中B表示字节)。
由图5-3可见,存储器地址线位数n,存储单元数为N,他们之间的关系为N=2。
2. 地址译码驱动电路地址译码驱动电路用来对地址码进行译码,带有一定驱动能力,作为地址单元选择线。
3.读/写放大电路读/写放大电路包括读/写放大器和数据寄存器(三态双向缓冲器),是数据信息输入/输出通道。
CPU与主存之间的数据传诵时间间隔,即读/写周期是固定的,控制线包括写或者读/写命令线。
5.1.4 存储器的主要性能指标衡量存储器性能指标主要有三点:容量、速度、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