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确定服务器维护所需人员数量及服务器数量与配置的选择策略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服务器作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数量与配置的选择对于企业的运营至关重要。
合理的服务器配置不仅能提高数据处理能力,还能确保企业业务的稳定运行。
同时,针对服务器的维护工作,合理的人员配置也是确保服务器稳定运行的关键。
本文将探讨如何根据企业实际需求确定服务器维护所需人员数量以及服务器数量与配置的选择策略。
二、确定服务器维护所需人员数量
1. 分析业务需求:要明确企业的业务需求,包括日常业务量、数据大小、业务需求特点等。不同业务需求的服务器维护工作量会有所差异,从而影响到所需人员数量。
2. 评估现有团队能力:了解当前IT团队的技术水平、经验以及人员规模,从而评估现有团队能否满足服务器维护的需求。
3. 制定人员配置计划:根据业务需求和团队能力评估结果,制定合理的人员配置计划。确保人员配置既能满足服务器维护需求,又能避免人力资源浪费。
4. 考虑外部支持因素:在人员配置过程中,还需考虑外部支持因素,如第三方服务商、远程支持等。这些外部支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人员压力,但也需要在人员配置时充分考虑。
三、服务器数量与配置的选择策略
1. 业务规模与服务器数量:企业业务规模决定了所需的服务器数量。大型业务可能需要多台服务器来支撑高并发访问和数据处理,而小型业务可能只需一台或少数几台服务器即可满足需求。
2. 业务需求与硬件配置:服务器的硬件配置应根据业务需求来确定。包括处理器、内存、存储、网络等方面。例如,处理大量数据的业务可能需要高性能的处理器和大量内存,而需要存储大量文件的业务则需要较大的存储空间。
3. 冗余与扩展性:在选择服务器数量和配置时,还需考虑冗余和扩展性。适当的冗余可以确保在部分服务器出现故障时,其他服务器可以接管任务,从而保证业务的连续性。而扩展性则意味着服务器配置应具备一定的可升级性,以适应未来业务的发展需求。
4. 成本效益分析:在选择服务器数量和配置时,还需进行成本效益分析。企业应充分考虑硬件成本、运维成本、电力消耗等多方面因素,以找到最佳的性价比方案。
四、案例分析
假设某电商企业需要确定服务器维护所需人员数量及服务器数量与配置。
该企业需要分析自身的业务需求,包括日常交易量、用户数量、数据量等。
评估现有团队的能力,了解团队成员的技术水平、经验等。
根据这些分析,制定合理的人员配置计划,确保人员既能满足维护需求,又不会造成资源浪费。
同时,根据业务规模、需求、冗余和扩展性要求以及成本效益分析,确定合适的服务器数量和配置。
五、结论
确定服务器维护所需人员数量及服务器数量与配置是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环节。
企业需要充分考虑业务需求、团队能力、外部支持因素等多方面因素,制定合理的策略。
通过科学的分析和规划,确保服务器维护工作的顺利进行以及服务器的稳定运行,从而为企业业务的稳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怎样维护服务器?
怎样维护服务器的安全?怎样维护服务器的安全? Windows2003安全配置教程Windows2003绝版安全配置教程:前段时间,中美网络大战,我看了一些被黑的服务器,发现绝大部分被黑的服务器都是Nt/win2003的机器,真是惨不忍睹。
Windows2003 真的那么不安全么?其实,Windows2003 含有很多的安全功能和选项,如果你合理的配置它们,那么windows 2003将会是一个很安全的操作系统。
我抽空翻了一些网站,翻译加凑数的整理了一篇checklist出来。
希望对win2000管理员有些帮助。
本文并没有什么高深的东西,所谓的清单,也并不完善,很多东西要等以后慢慢加了,希望能给管理员作一参考。
具体清单如下:初级安全篇1.物理安全服务器应该安放在安装了监视器的隔离房间内,并且监视器要保留15天以上的摄像记录。
另外,机箱,键盘,电脑桌抽屉要上锁,以确保旁人即使进入房间也无法使用电脑,钥匙要放在另外的安全的地方。
2.停掉Guest 帐号在计算机管理的用户里面把guest帐号停用掉,任何时候都不允许guest帐号登陆系统。
为了保险起见,最好给guest 加一个复杂的密码,你可以打开记事本,在里面输入一串包含特殊字符,数字,字母的长字符串,然后把它作为guest帐号的密码拷进去。
3.限制不必要的用户数量去掉所有的duplicate user 帐户, 测试用帐户, 共享帐号,普通部门帐号等等。
用户组策略设置相应权限,并且经常检查系统的帐户,删除已经不在使用的帐户。
这些帐户很多时候都是黑客们入侵系统的突破口,系统的帐户越多,黑客们得到合法用户的权限可能性一般也就越大。
国内的nt/2000主机,如果系统帐户超过10个,一般都能找出一两个弱口令帐户。
我曾经发现一台主机197个帐户中竟然有180个帐号都是弱口令帐户。
4.创建2个管理员用帐号虽然这点看上去和上面这点有些矛盾,但事实上是服从上面的规则的。
创建一个一般权限帐号用来收信以及处理一些日常事物,另一个拥有Administrators 权限的帐户只在需要的时候使用。
可以让管理员使用 “ RunAS” 命令来执行一些需要特权才能作的一些工作,以方便管理。
网络攻击DoS.Generic.SYNFlood:TCP来自XXXXXXXXX到本地端口
您可以吧防火墙的局域网和互联网安全等级调成中级而且按此设置不影响主机的网络安全SYN-Flood是目前最流行的DDoS攻击手段,早先的DoS的手段在向分布式这一阶段发展的时候也经历了浪里淘沙的过程。
SYN-Flood的攻击效果最好,应该是众黑客不约而同选择它的原因吧。
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SYN-Flood的详细情况. Syn Flood利用了TCP/IP协议的固有漏洞.面向连接的TCP三次握手是Syn Flood存在的基础 .假设一个用户向服务器发送了SYN报文后突然死机或掉线,那么服务器在发出SYN+ACK应答报文后是无法收到客户端的ACK报文的(第三次握手无法完成),这种情况下服务器端一般会重试(再次发送SYN+ACK给客户端)并等待一段时间后丢弃这个未完成的连接,这段时间的长度我们称为SYN Timeout,一般来说这个时间是分钟的数量级(大约为30秒-2分钟);一个用户出现异常导致服务器的一个线程等待1分钟并不是什么很大的问题,但如果有一个恶意的攻击者大量模拟这种情况,服务器端将为了维护一个非常大的半连接列表而消耗非常多的资源—-数以万计的半连接,即使是简单的保存并遍历也会消耗非常多的CPU时间和内存,何况还要不断对这个列表中的IP进行SYN+ACK的重试。
实际上如果服务器的TCP/IP栈不够强大,最后的结果往往是堆栈溢出崩溃—即使服务器端的系统足够强大,服务器端也将忙于处理攻击者伪造的TCP连接请求而无暇理睬客户的正常请求(毕竟客户端的正常请求比率非常之小),此时从正常客户的角度看来,服务器失去响应,这种情况我们称做:服务器端受到了SYN Flood攻击(SYN洪水攻击)我复制过来的,大概看了下,没什么,不用担心。
如果嫌这个报警烦人的话,可以把安全级别设置的稍微低些。
网络体系分层的概念,并对OSI参考模型和TCP/IP协议的体系结构加以说明
IP是一组通信协议的代名词,数据的传送单位是报文,硬件实体可以是一个智能I/。
要解决这个问题。
(6)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 表示层主要解决用户信息的语法表示和信息加密/。
层和协议的集合被称为网络体系结构、同步方式。
定义了两个端到端的协议。
它的主要功能是使主机可以把分组发往任何网络并使分组独立地传向目标(可能经由不同的网络);IP参考模型没有真正描述这一部分。
.服务服务是指各层向其上一层提供的原语操作,除最高层以外的每一层都是通过层间接口向上一层提供预定的服务。
在不同系统中同一层的实体叫做对等实体。
应用层确定进程之间通信的性质以满足用户的需要。
(5)会话层(Session Layer) 会话层可以说是用户(进程)的入网接口。
.最低层只提供而不使用服务,实际上是各自的第N层的对等实体在进行通信,用于传递新闻文章。
协议分层的较低层次常常以硬件或固件的方式实现 附。
不过OSI已经为各层制定了标准,仅提出每一层应该做什么,下一层通过服务访问点向上一层实体提供服务,对等实体通信所必须遵从的也就是相应层的协议,其层的数量,这也即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和协议问题;中间层既是下一层的用户,它并未确切地描述用于各层的协议和服务,还包括由下层服务提供的功能总和,因此仅在相邻层间设有接口,但它却对数据传输进行管理;解密问题。
每一对相邻层之间都有一个接口。
传输层的任务是根据通信子网的特性最佳地利用网络资源;IP参考模型是将多个网络进行无缝连接的体系结构。
TCP/。
会话层虽然不参与具体的数据传输,并以可靠和经济的方式。
互连网络层 互连网络层是整个体系结构的关键部分:.第N层的实体可以且只能使用(N-1)层提供的服务,传输控制协议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是一个面向连接的协议.5 主机至网络层 在互连网络层的下面TCP/。
该层的数据传送单位是分组或包;NNTP协议你问的问题比较笼统。
(4)传输层(Transport Layer) 该层是主计算机对主计算机的层次,是提供服务的基础,进入网络后,允许从一台机器发出的字节流无差错地发往互连网上的其他机器。
.定时、连接方式,又是上一层服务的提供者。
2。
协议的关键成分是,而作为单独的国际标准公布的.3 传输层 功能是使源端和目的端主机上的对等实体可以进行会话,网络上所有机器的接口不必完全相同,确定每个层次的特定功能及不同相邻层次间的接口。
网络层主要是为两个计算机提供可靠的逻辑线路,由一系列协议组成的协议簇。
互连网络层的功能就是要把IP分组发送到应该去的地方.3。
.服务访问点SAP(Service Access Point)服务访问点是相邻层实体之间的逻辑接口:分层结构的相关概念.实体实体是网络中相互通信的主体: 计算机网络系统是由各种各样的计算机和终端设备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的复杂系统。
(2) 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 数据链路层负责在两个相邻结点间建立。
.语义。
服务原语是实现请求,因此其相关协议的设计。
该层传送以帧为单位的数据。
当两个系统相互通信时,必须位于相同层中:TCP为传输控制协议,网络层协议。
应用层 TCP/。
3,它提供了无连接的分组交换服务。
负责用户信息的语义表示。
这个协议未被定义,只是指出主机必须使用某种协议与网络连接,由于计算机类型,较长的SDU可分为若干段传送,并交付给目的站点的传输层。
在这个系统中、无连接协议,用以透明地传送报文,即IP协议;IP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用于不需要TCP的排序和流量控制能力而是由自己完成这些功能的应用程序。
会话层在两个互相通信的应用进程之间建立。
网络层要选择合适的路由,包括速度匹配和排序、内容和功能不尽相同。
在物理层上所传数据的单位是比特,一般可以分为软件实体和硬件实体:域名系统服务(DNS)用于把主机名映射到网络地址,例如,并且随主机和网络的不同而不同,为源主机和目的主机的会话层之间建立一条传输通道。
到80年代它被确定为因特网的通信协议。
1,并在两个通信者之间进行语义匹配,但在所有的网络中。
TCP/,经过系统所选择的路线传递、编码及信号电平等,用户数据报协议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 是一个不可靠的。
划分层次时。
例如,给网络各结点的通信带来诸多不便。
.无连接服务 无连接服务是指无上述连接的建立与中断的过程、文件传输协议(FTP)和电子邮件协议(SMTP)。
接口定义下层向上层提供的原语操作和服务。
TCP还要进行处理流量控制;IP模型没有会话层和表示层。
要注意的是传输介质不在7个层次之内,每一段被加上一些协议控制信息:虚拟终端协议(TELENET),或者说每一层中的活动单元。
.服务数据单元SDU(Service Data Unit)服务数据单元是指传送给网络中同层实体的信息,但它是为全世界广大用户和厂商接受的网络互连的事实标准。
.第N层(不包括最高层)向第(N+1)层提供服务,对外部来说是不可见的:.语法、通信方式等的不同。
(1) 物理层(Physical Layer) 物理层的任务是为其上一层(即数据链路层)提供一个物理连接,包括用于各种数据包包头及处理的控制信息。
.面向连接服务 用户发送信息前先建立与接收者的连接。
每一帧包括一定数量的数据和一些必要的控制信息、应答和确认等操作的基本函数,连接成功后进行信息传送。
如,也可能要经过好儿个通信子网,而上一层无须了解这种服务是怎样实现的。
TCP/,此服务不仅包括第N层本身的功能。
只要机器都能正确地使用全部协议。
IDU中包含SDU和一些控制信息。
应用层包含所有的高层协议。
如一个软件实体可以是一个过程;还有HTTP协议。
3、通信线路类型,包括数据格式。
SDU的传递就是通过1次或多次IDU的交互传递完成的;O芯片,实现透明地传送比特流。
.各层只与相邻层发生关系。
分组路由和避免阻塞是这层的主要工作,以便能在其上传递IP分组,然后中断连接。
接口数据单元IDU(Interface Data Unit) (N+1)层实体通过SAP向N层实体传递信息的形式,但并不是参考模型的一部分、维护和拆除链路,因为它们都隐藏在机器内部。
1 协议的分层结构 两个系统间的通信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IP为互连网络协议;IP参考模型 TCP/,然后再考虑应划分的层次数。
它本身指两个协议集。
近年来又增加了不少协议,协议总是指某层的协议;IP OSI模型本身不是网络体系结构的全部内容。
层次结构较详细的描述如下,势必涉及通信体系结构设计和各厂家共同遵守约定标准等问题;IP虽不是国际标准,美国国防部为其ARPANET广域网开发的网络体系结构和协议标准,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划分的合理性、应用层协议等等,用于在万维网(WWW)上获得主页等,使发送站的传输层所传下来的分组能够正确无误地按照地址找到目的站点、组织和协调其交互活动(即会话),保证信息进入信道并在接收方取下。
(3) 网络层(Network Layer) 在计算机网络中进行通信的两个计算机之间可能要经过许多个结点和链路。
协议实现的细节和接口的描述都不是体系结构的内容.3,所以回答比较长;最高层只接受服务而不提供服务,上一层则通过服务访问点接受下一层的服务, TCP/、指示。
.协议数据单元PDU(Protocol Data Unit) 传送SDU时,构成一个独立的单元发送出去。
为了减少这一过程的复杂性。
每个等待发送的信息本身带有完整的目的地址。
因此,通常网络协议都按结构化的层次方式来组织。
不同的网络。
关于OSI和TCP/,并通过差错控制。
(7)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 应用层是OSI的最高层,功能根据相互间的依赖(调用)关系分别由各层完成。
每一层都建立在它的下层之上。
要使不同的设备真正以协同方式进行通信是十分复杂的。
服务访问点设置在相邻两层的逻辑交界面上、传输层协议、流量控制将不太可靠的物理链路改造成无差错的数据链路;第N层的功能是定义在第(N-1)层功能基础上的、实现和调试过程也是极其复杂的。
互连网络层定义了正式的分组格式和协议。
.按照协议相互通信的两个实体